近日 , 电子科技大学神经疗法·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携手合作团队 , 共同开发出一个预测恐惧程度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神经表征 , 并结合行为实验、磁共振成像等 , 揭示了全脑而非单一脑区在编码恐惧信息 , 并证实了人类的习得性恐惧 , 与其在面对恐怖事物或场景时产生的恐惧情绪 , 具有不同的神经科学表征 。 相关成果日前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
【研究证实人类习得恐惧与情绪恐惧神经表征不一】恐惧对人类的环境适应和生存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对恐惧情绪的研究范式以及恐惧的神经机制一直存在争议 。 针对上述问题 , 研究组首次开发出了可客观衡量恐惧情绪水平的神经指标 , 并证实广泛分布于全脑的脑区都参与到了恐惧信息的编码 , 而并非过去被广泛认为是“恐惧中心”的大脑杏仁核等单一脑区 。
基于上述指标 , 科研人员证实 , 尽管恐惧情绪的神经反应模式可以准确区分高、中、低三种不同程度的恐惧 , 但它并不能区分习得性恐惧刺激和中性刺激 。 而习得性恐惧刺激的神经反应模式 , 却又无法预测恐惧情绪 。 “习得性恐惧 , 即通过人为的、后天刺激形成的恐惧 , 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蛇或者事故现场等感受到的恐惧不同 。 过去 , 一些理论研究认为可能两者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 此次研究通过数据实证了上述理论 。 ”论文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周峰说 , 由于生活中的过度恐惧是导致焦虑症等情绪障碍产生的首要原因 , 因此对恐惧情绪进行量化以及揭示恐惧的神经机制 , 可为情绪障碍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价值 。 (陈科)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