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 11月24日 , 以“聚焦患者聚力创新”为主题的“2021圆心科技创新医疗生态合作伙伴交流大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 来自生物医药、医疗机构、保险科技、产业研究等诸多领域的企业代表、行业专家 , 在大会现场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如何用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 , 形成行业协同 ,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体系 。
文章图片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构建全病程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高质量综合发展】本次大会的主题也体现在助力智慧医疗方面 , 围绕如何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服务和长期管理展开了深入讨论 。 圆心医疗首席战略官曹磊分享了圆心医疗全病程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
圆心全病程管理结合CRM思路和医疗流程 ,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 适用大多数病种和场景 , 针对较为复杂的疾病 , 提供全周期的规范化治疗与体系化服务 , 是覆盖患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所有环节的全方位疾病管理方案 。 圆心全病程管理平台 , 旨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 提升满意度 ,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度和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 依靠全流程指导 , 患者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文章图片
圆心医疗首席战略官曹磊博士(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 美国就已经提出了“全病程管理”的概念 , 强调对患者自患病至康复全过程的关注和管理 。 而在国内 , 全病程管理最早于2015年实践 。
近年来 ,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多项国家政策文件都为全病程的发展开了绿灯 ,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反复提及“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而在执行层面上 , 《医疗机构智慧服务分级评价标准》中大量的高级别条款依赖于全病程管理平台的支撑 。 同时全病程管理也是广大患者和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 。 患者离院之后面临着用药缺乏指导、病情无人跟踪、复诊无人提醒的窘境 , 显著影响到了治疗的成效和就医的体验 。 对于临床专家团队 , 离院过程中的患者脱落一直是他们的切肤之痛 , 在患者低随访率的大前提下 , 整理体系化、高可信的疾病治疗研究数据更是如同空中楼阁 。 针对全病程管理中的业务痛点 , 北京圆心医疗科技自研全新的全病程管理平台 ,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解决全病程管理中的大量例行性、机械性事务 , 通过方案引擎 , 为不同病种配置专属管理路径 , 建立高效医患沟通方式 , 帮助医疗机构、专家团队打造医疗CRM平台 , 该平台能够承载患者宣教、问卷量表随访、患者指标回传、异常事件告警、到院复诊提醒等医患互动形式 , 可以支持多病种离院管理路径 , 而患者仅需要遵循平台上的患者管理路径 , 按要求执行每日的各项打卡任务即可 。
文章图片
2021圆心科技创新医疗生态合作伙伴交流大会现场(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圆心医疗的全病程管理平台已经落地各大医疗机构 。 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 呼吸科专家团队联合广大社区 ,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筛查了一万多名潜在的慢阻肺患者 , 并筛选出近两千名确诊患者 , 根据量表反馈内容自动将患者编入不同的GOLD分级和分组 , 分别分配不同的随访方案进行管理 。 患者的用药、问卷随访、复诊都由平台的“大脑”——离院医嘱执行引擎自动化地执行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 患者也感受到了来自于医生团队的关怀 , 依从度和随访率显著提升 , 疾病控制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改善;临床专家团队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患者数据库 , 并且能够将患者的院外健康数据和院内就诊数据打通 , 形成完整的慢病患者画像 , 更好地完成诊疗的同时 , 积累了大量详实可信的医疗科研数据 。 呼吸慢病管理只是圆心全病程管理平台的一个应用和缩影 , 事实上全病程管理平台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 治疗路径非常复杂的白血病、孕产育的一体化服务、静脉血栓(VTE)防控、数字化加速康复外科(ERAS)等几乎每个病种和专科 , 都有全病程管理平台的用武之地 。 目前 , 圆心全病程管理平台已经研发运营了两百多个病种的管理路径 , 在全国数十家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推广 。 在平台上 , 除了传统的医师、护师、药师团队 , 对于肿瘤这样的重疾 , 还有营养、康复、心理等辅助医师角色和医师助手加入进来 , 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立体化的病程管理 , 多师共管的协作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全病程管理的效果 , 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