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利弊?( 二 )
之后 , 便是古代实行时间最长 , 也是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 科举始建于隋朝 , 后来唐朝对其加工完善 , 历朝历代进行一些改动 , 继续沿用下去 , 一直到1905年时 , 这项制度才被废除 。 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 故有学者认为“科举即是古代的高考 。 ”
唐朝时 , 科举考试流程则为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 主要分为常科以及制举两类 。 北宋时 , 科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将考试程序进行了改革 , 把吏部复试改为了殿试 , 并在此之后成为北宋的定制 。 除此之外 , 为了防止考官舞弊 , 考试后一律将卷子密封 , 把考生的名字所遮掩住 , 并且不允许在卷子上留有特殊印记 , 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高考阅卷 。 而且为了得到更多人才 , 北宋也对科举进行了扩招 , 根据《宋史》记载 , 宋太祖在位期间便录用了近万人的科举取士 , 远比唐朝要多 。 这跟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是有所关联的 , 正因此 , 才有学者发出:“宋朝是读书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这样的感慨 。
元朝时 , 科举经常停考 , 并且并无太多新意 , 在此就不多做叙述 。
明朝时科举有了新的变化 , 它开始跟学校制度结合起来 , 想要参加乡试 , 就比如成为各级行政单位的生员亦或是国子监的监生 。 并且 , 明朝的科举考试的流程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 , 将省试换为了会试 , 在乡试之前还加入了一个县府院试 。 清朝时则是沿袭明代 , 几乎没有任何改动 , 只是使学校制度跟科举制度完全融合在一起 , 并把县府院诗改为了童试 。
科举制度相比较之前的几个选拔制度 , 其优点不言而喻 。 它帮助了更多寒门子弟进入仕途 , 让士人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 也给国家带来了太多人才 , 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一代文豪苏轼便是科举进士出身 , 还都是二十岁考上进士的学霸人物 。 不过科举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 它还是做不到如当今高考一样绝对的公平 , 不少地方的考试依旧有舞弊现象 , 甚至就连最重要的殿试 , 也完全是看皇帝心情而定 。 并且科举太过死板 , 尤以清朝的八股文最束缚士人思想 , 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 。
参考资料《史记》《宋史》《明史》《左传》《秦汉官制稿》《文献通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