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二 )


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 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非常精细的筛网(≥500μm) , 发现了数百个微小的恐龙骨骼和牙齿 。
根据骨组织学分析 , 它们都属于处在孵化期和幼年期的恐龙——毫无疑问 , 在白垩纪晚期 , 这片位于北极圈内的沿海平原受到至少7类极地恐龙青睐 , 它们在此繁殖、筑巢、孵化……

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文章图片
图4/8

来自王子溪组地层的7类恐龙化石 , 分别是幼年恐龙与成年恐龙的牙齿化石大小对比 。 (A-G)依次可能属于伤齿龙科、蜥鸟盗龙亚科、帕克氏龙亚科、纤角龙科、鸭嘴龙科、角龙科、暴龙科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是恐龙在北极繁殖的直接证据 , 因为恐龙幼崽可经不起大规模迁徙的折腾 , 无法尚在襁褓之中 , 就跟随父母从别处搬家至此 。
那转念一想 , 恐龙是否会在北极破壳 , 并发育一段时间后 , 赶在极夜来临前南下越冬呢?
Part.3
只能留在北极
过去的研究显示 , 依大小不同 , 恐龙蛋的孵化期大约是2.5至6个月的时间 。
处于低纬度的恐龙 , 可能一年内温度均适宜恐龙蛋孵化 , 以至于全年都在繁殖;但位于北极圈内王子溪组的恐龙 , 受极夜影响 , 每一年适合恐龙蛋孵化的温度最多只持续约7个月(3月至9月) , 这限制它们每年可能只产下一窝可存活的幼崽 。
对于体型较大的恐龙而言(如鸭嘴龙类) , 这窝幼崽最晚可能在9月才完成孵化 , 此时北极已落叶纷飞 , 一个月后就进入持续约4个月的极夜;对于体型较小的恐龙而言(如纤角龙类) , 即便幼崽能在6月完成孵化 , 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 , 它们也无法赶在秋天来临前成长至可以支撑长途迁徙的体格 。

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文章图片
图5/8

王子溪组地层的恐龙孵化期
(图片来源:修改自参考文献1)
可见 , 由于受到漫长的孵化期、短暂的繁殖窗口、较小的恐龙幼崽以及生长发育等因素的限制 , 每年新出生的恐龙没有足够时间迁徙至温暖的南方 , 只能被迫留在北极 , 与黑暗和寒冷相伴 , 因此这7类恐龙的确是常年生活于北极 。
虽说王子溪组地层的化石证据带来了新解读 , 支持了恐龙在北极筑巢并常年居住的假说 , 但同时也产生了的一个重要且有趣的谜团:
王子溪组地层的极夜平均温度为?2.0°C ± 3.9°C , 偶尔低至?10°C , 期间伴随长达约120天的黑暗 , 而且冬季食物资源也十分有限 , 可谓是充满挑战、危机四伏的环境 。
那么 , 这些恐龙到底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
Part.4
穴居?禁食期?羽毛?
受限于化石信息 , 除了必要的内温性 , 我们尚不知道王子溪组地层的恐龙还演化出哪些适应性习性来应对寒冷、黑暗和季节性食物匮乏 , 从而全年生活在北极圈内 。
我们只能根据其余地方的化石和现代动物的生理习性来作如下猜测:
· 穴居
对于小型的恐龙 , 穴居是一个不错的越冬策略 。 进入冬季后 , 成年恐龙利用天然洞穴或挖掘洞穴 , 蜷缩其中保护幼年恐龙 , 静候来年的第一缕阳光 。
在美国蒙大拿州已经发现过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洞穴证据——两米长的洞穴深处 , 躺着三具掘奔龙恐龙的骨骼化石 , 分别是一大两小;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高纬度沉积物中 , 也发现了疑似的恐龙洞穴构造 , 因此科学家认为穴居可能就是恐龙对极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演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