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恐龙(Dinosauria)这个名字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在1842年正式提出 ,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 恐龙被塑造成冷血、迟钝缓慢的大蜥蜴形象 , 常年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 。
20世纪50年代开始 , 北极和南极陆续发现了(非鸟类)恐龙的化石 , 诸如著名的南极甲龙和冰脊龙 。
随着恐龙研究不断发展 , 科学家们也发现至少有一部分恐龙是活跃的内温性动物(即常说的温血动物) , 于是带来了一个疑问——极地恐龙是常年生活在两极 , 还是会季节性迁徙呢?

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文章图片
图1/8

王子溪组地层(极地)恐龙生态想象图
(图片来源:Julio Lacerda)
“迁徙”假说认为 , 小型恐龙留在北极越冬;大型植食性恐龙(鸭嘴龙类和三角龙类)成为迁徙主力军 , 每年秋季它们会奔袭3200公里 , 南下至温暖的低纬度 , 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极;而肉食性恐龙(如暴龙类)则会跟随着迁徙植食性动物 , 一起长途跋涉 , 周而复始 , 何其壮观 。

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文章图片
图2/8

厚鼻龙迁徙想象图
(图片来源:BBC电影《与恐龙同行》截图)
由于恐龙在极地常年生活的证据非常罕见 , 所以气势恢宏、史诗一般的恐龙“迁徙”假说常被提及 , 并被搬进荧幕 。
然而 , 2021年5月的一项研究有力支持了恐龙“常年生活在两极”的假说:
科学家们在阿拉斯加发现了迄今为止地球最北端的恐龙化石遗址 , 那里含有丰富的幼年恐龙骨骼 , 能够为极地恐龙的繁殖、发育和生活带来新见解 。
Part.1
地球最北端的恐龙
时间回到白垩纪晚期(约7200万年前) , 北美洲还处于被浅海分割的状态:
东部大陆被称为Appalachia , 西部大陆被称为Laramidia , 后者从墨西哥一直延伸至阿拉斯加 , 并于此形成了地球已知最北端的恐龙化石遗址——王子溪组地层(Prince Creek Formation) 。

低温、常年不见阳光:极地恐龙的生存大作战

文章图片
图3/8

王子溪组地层的位置和古环境条件:(A)7200万年前的北美洲(B)不同纬度地层的极夜时间
(图片来源:修改自参考文献1)
尽管白垩纪晚期两极地区没有冰盖 , 化石证据也显示王子溪组地层是一片由针叶林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北极林地 ,
但是 , 此处古纬度约为80°N-85°N , 位于北极圈内 , 一年之中约有120天见不到阳光 , 年平均气温仅为6.3°C ± 2.2°C , 常年被黑暗和寒冷笼罩 。
进入漫长的冬夜后 , 这里的恐龙不仅会面临植物凋零、食物短缺的窘境 , 还需忍受寒冷气候的侵袭 。
这样说的话 , 恐龙们岂不是只能选择迁徙南下越冬?
然而 , 从王子溪组地层的化石组合来看 , 恐龙似乎选择了留下 。
Part.2
北极“大产房”
王子溪组地层的沉积物形成于洪水环境 , 数以百计的恐龙骨骼堆积在一起 。 科学家们通过长达30年的野外考察 , 精挑细选 , 从中识别出7个不同类群的恐龙(此外还有一种鸟类) , 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驰龙类、伤齿龙类等等 。 它们体型大小不一 , 食性也有所差异 , 这揭示了极地恐龙的多样性 。
除了恐龙 , 这里还发现了许多哺乳类动物 , 唯独缺少龟鳖类、有鳞类等外温性动物 , 这也支持了两个观点:王子溪组地层的温度不适合外温性动物生存;这七类恐龙和哺乳类一样都是内温性动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