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汉松:战争对于英美作家其实影响非常大 。一个是雷蒙德·钱德勒,他参加过“一战” 。D.H.劳伦斯也经历过“一战”,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战争对他的影响很大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每天的朋友圈里,都是关于战争的争吵:支持德国,还是支持英国?支持战争,还是反对战争?战争这件事对于这些作家来说,不仅是国际政治事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思想危机,“一战”带给一代欧洲知识青年巨大的幻灭感 。
面对战争给欧洲造成的巨大灾难,大家会反思:西方的启蒙理性、现代性,到底会把我们带到哪里?维多利亚时代有一种昂扬向上的进步主义、乐观主义,但 “一战”造成了一种巨大的末日感,人们觉得西方文明是没落的,西方文明是危险的 。在这样的废墟之上(不仅仅是战争的废墟,也是艾略特说的那种道德荒原),我们该如何重建价值观,重新想象国家和民族身份 。战争经历不仅仅是这些青年作家的成年礼,而且会促使一代人产生思想的转向,包括文学风格的转向 。譬如,“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就非常流行 。

文章插图
《约瑟夫·康拉德传》
此外,我还想简单聊聊另外一个话题:流亡 。建议大家关注一下康拉德的传记 。在我看来,康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流亡者 。众所周知,康拉德是波兰裔的英国作家,但是他的身份远比这个要复杂 。康拉德生于现在的乌克兰,他的父母是波兰人,当时乌克兰还没有复国,但在之前波兰人是乌克兰的主人,奴役了乌克兰的农奴,维持自己的贵族生活 。后来,波兰被俄国吞并,主人变成了奴仆 。康拉德童年时,他的父母一直致力于波兰复国主义、民族主义运动 。所以,他的身份是非常暧昧的 。从法律上来讲,他是俄国国籍,但在文化上,他又是生在乌克兰的波兰人 。之后,他离开了这片土地,加入英国国籍 。很多学者批评康拉德政治保守主义,因为他在新的祖国比英国人还爱英国 。这样的流亡不仅是政治流亡,实际上更是一种多重意义的精神流亡 。
读康拉德后期的小说,包括《在西方的目光下》和《间谍》,你会感觉到他不断在思考所谓的“波兰问题” 。虽然他后半生没有回到波兰,但波兰始终他的故国 。波兰是典型的“间于齐楚”,一方面深受俄国斯拉夫文化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又是西欧的文化 。波兰是要走向斯拉夫化,还是要走向西欧化?他不断在参与这样的思考和论战 。但是,他晚年又和自己的祖国非常隔阂,不和任何侨居英国的波兰裔交往 。所以,这个人对故国的态度和纳博科夫还不同,非常复杂 。读康拉德传记的晚年生活,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当今乌克兰困局的思考 。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栾梦
- 学习英语单词
- 养宠物的好处英语作文带翻译 养宠物的好处
- 深圳用英语怎么说 深圳英语是什么版本
- 白金用英语怎么说 白金汉英语怎么说
- 英语学士学位 英语学位考试
- 补加翻译 补英语怎么补
- 蜡笔英语怎么读crayon发音视频 蜡笔英语怎么读crayon谐音
- 唐宁街英语怎么说 唐宁街的英语
- 外贸英语函电范文大全
- 英文友情短句 友情英语唯美短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