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秉阳

  日前 , 一位演员在录制节目过程中突发心源性猝死离世 , 在人们对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 , “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镜 , 刺激人们的神经 , 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 。

  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 ,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 , 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 , 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 , 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 。

  人们往往觉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 , 但专家表示 , 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 。 此外 , 不同于人们认知的是 , 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 , 此前多数从未被确诊过心脏疾病 。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 不可大意 。

  防患未然:关注筛查、评估和身体预警信号

  “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 , 而心源性猝死的80%又是心肌梗死导致的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表示 , 知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 , 尽早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 , 对于预防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崔松说 , 心梗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 , 男性大于55岁 , 女性大于65岁 , 且伴有1个以上的危险因素 , 就是高危人群 , 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早发家族史危险度更高 , 需要进行冠心病风险的筛查 。 且现在冠心病发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长福表示 , 心梗的高危因素包括:直系亲属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等 。

  刘长福表示 , 虽然心源性猝死相对较难预防 , 但是可以通过优化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健康干预 。 身体处于熬夜、抽烟、醉酒、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 , 血管都会受到损害 , 生活中应回避这些危险因素 。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 , 缺乏医学指导的不当运动训练 , 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 ,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务监督医师朱敬先建议 , 如果有慢性病 , 应先到医院进行简单评估 , 看能否耐受新的运动项目 。 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到达一定年龄 , 也应该到医院对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系统进行评估 , 以调整运动量 。 朱敬先说 , 普通人应进行以保障健康为目的的中等强度运动 , 极限运动对机体是有一定风险的 , 不建议大众过多尝试 。

  此外 , 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人应该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 ,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表示 , 心梗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迫感、烧灼感、窒息感的疼痛 , 也可能在后背、左臂 , 甚至颈部、下颌 , 或者剑突下有发紧的感觉 , 疼痛剧烈而持久 , 还可伴有面色苍白、恐惧、大汗淋漓、濒死感等 。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 , 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 。

  院外急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据统计 , 我国有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 一旦不幸发生心梗等意外 , 目击者就要面临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

  “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实施有效抢救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变表示 , 目击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 , 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 。 欧洲目击者心肺复苏可以达到60% , 但是我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很低 , 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更是非常少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