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二 )
“85%-90%的猝死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 , 也就是‘室颤’ 。 ”崔松说 , 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 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 ,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简称AED)的推广使用 , 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
医学研究表明 , 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 , 患者存活率可达90% , 3分钟内进行 , 存活率达70% , 每延迟1分钟 , 生存率则下降7%-10% 。 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 , 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 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 。
“目击者给予患者AED除颤非常重要 , AED的本身就是设计给非专业人士用的 , 通常仅需要开启电源、将贴片贴至患者身上 , AED便会自动分析心律 , 判定是否需要电击 , 操作者只要依照机器的指示执行 , 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 ”马青变说 。
但是目前我国AED还非常不普及 , 仅有少数公共场所有配置 。 因此我国在院外发生的猝死救治成功率仅有1% , 而在美国成功率已接近40% 。 多位专家表示 , 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及公共场所AED的科学配置 。
公共服务:急需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衔接
以使用AED为代表的院外急救 , 是一项与每个人生命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 , 但目前仍面临设备少、维护差、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
其实普及急救知识、推广AED设置顶层设计层面已有制度性安排 。 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到 , 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 , 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 , 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 。 行动还提到 , 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 , 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 , 配备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 。 并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 ,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从制度设计的组织安排中不难发现 , 院外急救考验的是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买”需要财政资金支持 , “管”需要公共场所责任主体管理维护 , “用”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指导 , “教”需要教育部门、公益组织配合 。 总之 , 需要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衔接才能补齐目前公共服务短板 。 下一步还需各部门、组织通力协作 , 将顶层设计的公共服务落地 , 真正惠及群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