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的背后 , 彰显着航天基地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可喜成绩 。 航天基地通过对科技型企业跟踪培育 , 全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 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难题 , 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水平 。
目前 , 新增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家市级众创空间;新增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 , 举办产学研金活动11场 , 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30家;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8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63% , 加快构建一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孵化培育 , 再到产业化的科创体系链条 。
——实施“链长制” , 打造多产业发展集群 。
航天基地通过引进龙头企业 , 多举措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 不断扩大规模打造产业发展集群 。
同时 , 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 加快构建“1+10+13+N”创新体系 。 积极发挥“链长制”作用 , 通过“链长制”统筹区内外产业链配套企业资源 , 确保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作 , 为企业稳定生产保驾护航 。
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发展 , 充分发挥稳定器、基本盘的作用 。 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五院西安分院为代表的航天“国家队”在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中 , 充分发挥了“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北斗创新发源地”的技术领先优势 。 以隆基绿能为代表的光伏产业 , 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 助力航天基地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 。
大数据时代 , 谁拥有数字经济 , 谁就拥有了开启未来之门的密码 。 航天基地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 卫星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三大数字经济“产业群落”规模显现 。 京东、华为、腾讯等数字经济产业龙头企业加速集聚 , 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0亿元 , 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密集聚集区域之一 , 未来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领域内外部合作 , 打造内联外链的开放创新大平台 , 营造数字经济发展开放氛围 , 构建开放高效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
与此同时 , 围绕制造业服务业转型需求 , 重点聚焦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二大领域 ,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升级 打造改革开放高地
“您现在是在无人机静态展现场 , 在这里 , 您可以看到军用、警用、消防、测绘、植保等各类无人机型及无人智能装备系统……”11月30日 , 以“创新赋能 智飞长安”为主题的西安无人机大会在航天基地举办 。
新应用 , 新融合 , 新发展 。 今年以来 , 航天基地持续搭建产业发展载体 , 加快推进十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 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空间体系 , 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平台 。
——项目为王 , 掀起科技产业园建设热潮 。
一栋栋单体办公楼拔地而起 , 一台台塔吊、汽车吊、挖掘机轮番作业 , 一辆辆大型运货车穿梭往复……走进位于航天南路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施工工地 , 项目建设掀起的滚滚热浪扑面而来 。
“该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全面交付投用 。 建成后 , 将围绕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软件研发等行业方向进行布局 , 打造集科技研发、资源统筹、成果孵化转化‘三位一体’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 。 ”该项目建设负责人说道 。
今年9月 , 航天基地召开了招商引资、创新发展及“十个园区”工作专题会议 , 分别与“十个园区”建设方签订《2021年航天基地“十个园区”建设进度目标责任书》 。 会议要求各建设单位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十个园区”相关18栋研发大楼和垂直厂房主体封顶工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