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蛇蜕皮 梦见蜕了皮的蛇( 八 )

  
63.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  
64. 《公孙龙子》:《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 。在名家里虽然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但在道家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 。这个《守白论》就是《公孙龙子》,因为《公孙龙子》说过:公孙龙子“守白之论”(《迹府篇》)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 。《隋书 。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 。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 。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  
65. 墨子: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2-4],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一书传世 。  
66. 道安: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 。如昙摩难提翻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 。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  
67. 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约3世纪) 。本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随之俱来 。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 。东汉末,迁居吴地 。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 。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