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节日历史变迁

1、端午节的节日历史变迁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说 , 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 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自刎而死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4、端午节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 , 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 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 , 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2、端午节艾草挂几天1、没有时间限制的,多挂几天少挂几天无所谓 , 但是根据家里挂艾草的经验看基本上是等它自己干了没有味道了就扔掉了,大概一个月左右 。
2、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据了解 , 早在晋代人们已经开始把艾蒿挂在门上 , 到了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 。
3、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 , 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 。此外 , 也有人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
3、端午节送什么礼物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物可以根据不同人进行选择 。
2、如果是家人、朋友 。条件允许,最好的是大家一起郊游或聚餐除 。当面问候,还能多多沟通如果非要选个礼品,粽子、当季的水果、电影票、相声门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端午节的节日历史变迁】3、如果是客户或是工作中重要的人 。建议送粽子和货真价实的地方特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