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变现实!3D打印技术“打印”航天装备新蓝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杨洁)走进厂房 , 一台台设备整齐列装 , 设备内激光飞舞扫描 , 一件3D打印的宇航级产品诞生了 。 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 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一件整流栅 , 生产流程从原先的19个缩短至3个 , 生产周期从20天缩短为2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印”属于航天装备的新蓝图 。
图纸变现实!3D打印技术“打印”航天装备新蓝图
文章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供图
“3D打印技术与传统制造方法相比 , 设计灵活、研制周期短 , 材料利用率高 。 ”7103厂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杨欢庆介绍 , 2016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 3D打印产品首次在宇航发射任务中实现飞行应用 。
以发动机为例 ,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 。 传统工艺下 , 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需要大量采用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 , 设计结构复杂、工艺流程长 。 3D打印作为一种数字化制造工艺 , 生产流程主要依赖专业处理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 , 初步构成增材制造应用研究全流程技术体系 。
“工艺成熟的产品在3D打印制造过程中无须太多人工干预 , 且质量稳定可靠 。 ”杨欢庆介绍 , 我国开展的新一代航天装备研制难度大、性能要求高、研制周期紧 。 3D打印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制造的技术局限 , 把图纸设想变为现实 , 对传统制造技术中合格率低、流程长、可靠性差的产品进行批产 。
目前 , 7103厂主要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新研型号研制 , 重点解决“急、难、险、重、新”的零部组件研制问题 , 同时承担成熟发动机型号复杂异形构件研制及批产 。 截至目前 , 3D打印技术已经在7103厂40多个型号240余种典型产品中得到使用 , 产品先后成功参与50余次发射和飞行试验 ,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
【图纸变现实!3D打印技术“打印”航天装备新蓝图】“3D打印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既是互补关系 , 更是升级换代关系 。 ”杨欢庆说 , 随着未来航天发动机设计性能提升 , 3D打印技术能生产出高性能、一体化的复杂构件 , 从技术层面带动航天液体动力升级换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