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规划“院线+网播”模式 , 优化渠道资源配置
文章图片
资料图片
随着疫情导致的院线渠道缺失问题得到缓解 , 电影和网络平台的上映问题开始从“院转网”变成了“窗口期” 。 自2020年《囧妈》上线流媒体平台 , 取得了3天播放量突破6亿的成绩 , 《沐浴之王》等影片开始在院线上映后早于一个月的时间上线网络平台 。 “院线+网播”模式的出现 , 将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制定科学完善、因地制宜的窗口期规则和播映制度 。
片方还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类型电影 , 采取差异化发行方案 。 如奇观视效大片主要通过影院上映 , 展现影片的宏大场景和视听效果;小成本剧情片则注重线上发行 , 在多平台联动传播 。 在窗口期时间安排上 , 片方与网络平台根据市场反应灵活调整 , 一方面 , 根据档期内院线排片整体情况 , 考虑线上首映策略 , 缓解线下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在院线票房攀升压力较大时 , 及时转战平台 , 开启线上放映通道 。 暑期档《济公之降龙降世》等影片由于票房上升乏力 , 在30日内即上线平台 , 迅速占位多平台热播榜 , 有效延续了影片热度 。 放映窗口期关系到电影的收益体量和影响周期 , 片方、平台和院线可根据影片特点 , 制定精细化、定制化的组合上映策略 , 实现有效控制成本 , 最大化挖掘市场潜力 。
网络平台也可进一步拓展与片方联合出品、独播放映等合作方式 , 并在服务环节提供保障方案 。 比如 , B站与欢喜传媒进行战略合作 , 获得《夺冠》《一秒钟》等影片的独家外部播放权 。 网络平台可在多层级分账合作、宣发资源加持、营销整合服务方面做好配套支持 , 为差异化的窗口期提供定制策略 。 灵活的“窗口期”推动了网络平台在电影产业影响力的上升 , 但是院线电影也应在内容上发挥影院视听效果的不可替代性 , 不断优化用户观影体验 。 影院可在服务上充分发挥空间优势 , 拓展多维体验形式 , 以社交活动、餐饮服务等大众服务作为亮点 , 推动“院线+网播”齐头并进 , 保障影院行业良好的生存空间 。
协同发展网络电影 , 突破“唯票房论”指标
文章图片
资料图片
2020年起 , 网络电影流量激增 , 全年共计79部电影分账破千万元 。 电影产业应打破网络与院线电影分水岭 , 拓展产业的多线发展路径 , 以全局眼光重估整体效益 。
近年来 , 在海量内容的竞争下 , 高品质网络电影蔚然成风 , 网络平台和创作团队的精品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 网络平台融入档期思维 , 精品创作意识增强 。 网络电影在影片类型、互动方式等方面发挥出了对院线电影的补充作用 , 能满足更多元的大众视听需求 。 此外 , 网络电影的档期意识也不断增强 , 从春节档、清明档、暑期档和国庆档 , 流媒体平台已将上新规律紧贴档期 , 催生了用户对于网络电影的“档期期待” 。 网络电影的档期化发展有利于积累影迷兴趣 , 带动阶段性观影热潮 。
传统影视机构可进驻网络电影市场 , 在制作环节发挥剧本、设备、拍摄、后期等环节优势 , 提升电影质感 , 在传播环节适应网络平台系列化、年轻化的消费特征 , 注重衍生产品开发和影迷社群运营 , 为融合制作的电影项目指引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 网络平台可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 , 分析用户画像、反馈观众评价、赋能内容生产 , 同时发挥在社群传播、话题互动、电商联动等方面的优势 , 延长电影传播的生命周期和商业价值 。 片方与平台通力合作 , 能形成互补效应 , 进一步延长电影产业的价值链 , 推动产业模式融合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