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母亲不去扶的样子 摔倒的孩子扶不扶


摔倒后妈妈这么做,你在里面吗
立马冲上去扶
有些妈妈看不得孩子受半点伤,只要孩子摔了,不管轻重,都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扶 。

孩子摔倒了母亲不去扶的样子 摔倒的孩子扶不扶

文章插图
告诉你,这样做真有可能会让孩子很不“耐摔” 。
一般来说,“软着陆”的情况下,孩子是完全有能力自己站起来的,如果大人对此的反应过于敏感,“逢摔必扶”,只会让孩子经不起挫折,丧失自己爬起来的能力 。
自责型妈妈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摔了个大马趴,“自责型妈妈”看到可要心疼坏了,抱着孩子又是安慰又是道歉:“都是妈妈不好,没保护好宝宝……宝宝不哭了,好吗?”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摔倒后哭得很厉害,并不是因为感到疼,而是他知道只要哭得再卖力一些,爸爸妈妈就会给他更多的关注和爱怜 。
相反,要是摔倒后,孩子观察到爸爸妈妈的反应很淡定,孩子也会觉得摔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己不小心而已 。
责怪地板桌子
几乎80%的爸妈,都曾在孩子摔倒后责怪地板、责怪桌子:“都是地板不好,妈妈踩它一脚!”
每当看到孩子因此破泣为笑,他们总会觉得这招特别管用 。
但是这样做同样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认为摔倒并不是自己的问题 。长此以往,对于任何事情,孩子都会认为不是自己的责任,逐步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 。
焦虑型妈妈
“小心点,宝贝”
“慢点、慢点、别摔着了”
“别跑那里去,有个台阶”……
这类妈妈总是担心孩子磕着碰着,整天追在孩子后面细心叮嘱 。
其实这样并不能减少孩子摔倒的次数,而且还会让大人身心俱疲,孩子也玩得不开心不尽兴 。
如果担心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摔伤的意外,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
事先把孩子活动范围内的危险因素都基本排除了,如移开尖锐的物体,划定孩子可以活动的区域,必要时给孩子带上护膝护腕(如骑车或打球时)等……
这样孩子怎么玩怎么摔,问题都不会太大 。
强硬型妈妈
还有的妈妈,深知道孩子摔倒后,家长太紧张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对此的态度会非常强硬:
“男子汉不许哭!”
“就轻轻摔了一下嘛!别哭了,那么多人看着你,多羞啊!”
孩子在摔倒以后,即使没有明显的伤口,但他也有可能会因为疼痛或害怕而哭泣 。疼不疼他最有发言权,哭泣是他表达情感的真实方式 。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允许孩子哭泣,抱抱他,减轻他的恐惧 。
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要表现得很淡定,既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了,又要让他知道“以后小心点就能避免了,没事的 。”
孩子摔倒后要不要扶
“让宝宝自个站起来”的习气,最好在宝宝学步期就构成,这个期间的宝宝最简单摔跟头,但也是对走路最感兴趣的 。母亲要客观地判别宝宝的大动作是不是发育得对比好了,假如宝宝有才干自个站起来,要尽量让他自个站起来,在他的前面浅笑、拍手,给宝宝加油打气!这时宝宝看到母亲的笑脸了,通常会乐滋滋地自个站起来,然后前一脚后一脚地奔向母亲的怀有 。
假如宝宝摔得不重,屁股先着地、或许身下有东西垫着、周围也没有什么风险的物品,这时母亲大能够放心肠让宝宝自个站起来 。要是宝宝自个一骨碌爬起来,回身就不记住这事了,母亲更不要过来又是给宝宝提示,又是给宝宝安慰的 。宝宝都觉得没有什么了,母亲为什么要将这个工作扩大呢?
只要母亲觉得“摔跤”是一件小事了,宝宝才会以为这是一件小事 。有些宝宝经不起摔,悄悄“坐”在地上也会哭得撕心裂肺,八成都是大人惯出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