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陵风水 明代墓葬风水特点



明朝皇陵风水 明代墓葬风水特点

文章插图
明代家族墓群 。
天神堂村是岳池县赛龙镇历史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有天佑山寨、天神堂民居和天神堂庙以外,还有旺家坝吴朱氏墓、肖远明墓、周家院周氏墓、周家湾周氏墓和古坟山墓群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物,展示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古坟山墓群为此次采风重点 。
古坟山墓群是岳池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资料显示,系清代墓地,位于岳池县赛龙镇天神堂村二组古坟山西20米 。采访组实地考察后,认为文物普查资料所载墓群时代为“清代”有误,这里的墓葬应当是目前广安市域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明代墓葬群 。

明朝皇陵风水 明代墓葬风水特点

文章插图
市域内规模最大的明代墓葬群
古坟山系南北走向,高约50米,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明墓沿山体布局,呈台梯递叠状,计6层以上 。临山体东北面的一排墓葬中,已暴露8座墓穴,均为东北朝向 。墓群中,有两处为三室墓,其余为双室墓,均采用普通石板堆砌而成 。墓室的封门石板已经不见,部分墓室已被泥土填埋,个别墓室内还散落着白骨和棺木 。每座墓室均有墓龛 。从已打开的几座墓室看,其龛制有两种形制,一为尖拱减底龛,一为连弧纹拱减底龛 。所谓减底,就是将图外沿线内的板石层揭取掉,又称“减地法”,是石刻技法中的一种工艺 。但墓龛中和两墓壁没有纹式雕刻 。
从坟地现场调查,这里的明代墓大多数还未被破坏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坟山底层的墓葬,大多数在上世纪“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破坏 。据说“文革”时期曾在这里挖掘出一座大型明墓,仅墓道就长达十几米 。根据讲述,笔者怀疑此墓有可能就是清光绪版《岳池县志》所载的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举人汪洋之墓 。采访组在天神堂民居考察时,当地一老人谈及此事,也说此墓就是汪洋之墓,当年他参与了这座古墓的挖掘 。他回忆说,该墓的墓室很大,当时掘墓的目的就是为了取石,几十个劳力干了十几天 。《岳池县志》载:“汪洋,天顺间举人 。以训导分校楚闱,累官至云南同知 。清戍弭盗,均役濬渠,升知府 。入祀乡贤 。”同知,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为从四品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guǐ)、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岳池县志》载:“云南知府汪洋墓,在治南东月里,离城九十里,石碑尚存 。”《岳池县志》所载与古坟山位置基本吻合,遗憾的是这块清代尚存的《墓志》碑,已无物可寻了 。
古坟山墓群的风水特色
说到古坟山,不能不提到它的风水特色 。风水是一门玄术,也称青乌、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风指元气和场能,水指流动和变化 。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 。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
【明朝皇陵风水 明代墓葬风水特点】古代风水术语有龙、穴、沙、水、向、局之说 。龙,指的是山脉走向;穴,指的是葬坑;沙,指的是坟山前后左右的山势;水,指的是低地或水的流势;向,是指坟山的坐向;局,是指坟前的局面 。古坟山的风水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