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觅缘 寻香记


蜂蝶犹未知 , 香味老逾烈 。梦中识归途 , 踏遍孤山月 。
我总觉得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一缕摄人心魄的味道 , 它是属于灵魂的!就算踏遍了孤山之月 , 始终要寻寻觅觅!
15岁 , 及笄之年的我偶然间得到友人赠予的一管和香 , 看那袅娜上升的青烟如敦煌壁画中的天仙翩翩起舞 , 品那自然清雅的香气 , 似乎具有超强的魔力穿透身体 , 进入灵魂!
好熟悉的味道啊 , 仿佛久违了的挚友!从此 , 我开始研究她 , 琢磨她 , 在香道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 , 调香 , 焚香 , 随身配香药 , 香汤沐浴……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我的日常!
香 , 不仅仅是一种味道 , 更是每个灵魂深处的一抹记忆 。
与香共舞的这么多年 , 也得到了一点体会 , 慢慢分享给大家!
我把香进行了分类 。
生活用香:包涵了茶米油盐酱醋等各种味道 , 只要是您能嗅到的都属于生活香的范畴 。比如香药枕头 , 熏衣丸 , 香汤沐浴 , 香饮 , 香木装饰……
宗教祭祀用香:宗教用香根据思想文化背景选用香药不同来分类 。每个宗教都有它的特质 , 有特定的香品搭配及处方 。如道家偏爱降真 , 佛家钟爱檀香 , 基督教对乳香、没药情有独钟 。
文人香:文人用香比较讲究香意表达 , 香附于书画 , 是凝笔泼墨间一寸方圆;香附于诗词 , 是挥洒心怀时一缕悠然;香附于琴曲 , 是幺弦铮铮里一声婉转;香附于棋子 , 是深思驻足的灵光微闪;香附于茶盏 , 是友人推心置腹的一片安恬 。
特别是在词曲兴盛的宋朝表现的尤为明显 , 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品香风格 。
苏轼笔下品香如人生滋味 , 有淡看烟云之意 , “一炷烟消火冷 , 半生身老心闲”;朱熹笔下品香如参禅 , “花气无边熏欲醉 , 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 , 坐卧经行向此中” , 他们品香 , 更像是参破人世 , 心胸更为豁达 。李清照也是一位爱香之士 ,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消金兽”是《醉花阴》开场句 , 品香寄予忧愁 , 点点滴滴在心头 。北宋名家黄庭坚祖孙三代爱香 , 并留下了《香十德》:感格鬼神 , 清净心身 。能除污秽 , 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 , 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 , 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 , 常用无障 。
最后就是医药用香:主要偏向于香药的药用价值 , 中医汤药就属于此范畴 , 在《本草纲目》里介绍了很多焚香辟疫驱邪的方子 。
中医养生学中有“治未病”的观点 , 即采用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对待疾病 。用辛温散邪、芳香避秽的香药水煎熏蒸室内 , 或研末制成熏香焚烧 , 是古时防病养生、辟秽消毒常用的方法 。苍术是辟秽香药中的“主力军” , 张山雷《本草正义》记载苍术“芳香辟秽 , 胜四时不正之气 , 故时疫之病多用之 , 最能驱除秽浊恶气” 。
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香者气之正 ,  正气盛 , 则自能除邪辟秽也”董说《香医》论香的医疗养生之效言:养生不可无香 , 香之为用 , 调其外气 , 适其缓急 , 补阔而拾遗 , 长而化短 。古人养病之时 , 尤为重视焚香 。陆龟蒙《闲书》:“病学高僧置一床 , 披衣才暇即焚香 。”皮日休《酒病偶作》:?“郁林步障昼遮明 , 一炷浓香养病酲 。”卧病时 , 一炉清香能使人心情舒畅 , 有助于缓解病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