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采访人员黄玉玲)日前 , 中国气象局印发《“十四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明确未来五年公共气象服务主要发展目标和七大主要任务 , 提出到2025年 , 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 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 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
未来五年 , 公共气象服务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公众将感受到哪些变化、享受到哪些实惠?就此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进行解读 。
问: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如何 , 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哪些良好基础?
答: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 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特大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重大气象灾害 。 建成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由30分钟缩短到5至8分钟 , 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时期年均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 ,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比重降到1%以下 , 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 二是气象服务人民、服务各行各业取得明显进展 。 打造“中国天气”公众气象服务品牌 , 初步建立基于任意位置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88分以上 。 专业气象服务涵盖上百个行业领域 , 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 三是重大战略气象保障持续深入 。 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持续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和涉及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的建设 。
问:面向个性化需求 , 计划在哪些方面“发力” , 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哪些变化?
答:“十四五”期间 , 气象部门将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 , 大力促进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 , 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 一是促进服务数字化 。 将打造“自动气象观测和智能网格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 提升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 , 为各行各业提供气象服务数字化接口、插件和图层 , 为老百姓享受高品质的数字生活、智能生活提供支撑 。 二是促进服务精细化 。 在拓展气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上下功夫 , 建设公众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 , 提供覆盖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 。 为公众运动、康养、旅游等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 。 三是促进服务智能化 。 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广泛应用 , 形成气象服务需求智能感知、服务定制供给能力 , 以用户为核心 , 实现用户画像管理 , 提供基于用户位置和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 。 探索利用网络机器人等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服务 , 让公众随时可以便捷获取所需的气象服务 。
问: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新时代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 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构建体系?
【解读《“十四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 构建“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新体系】答: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 , 以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引领 , 创新推动气象服务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 , 突出创新在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 , 更加突出以用户为中心 , 实施“气象+”赋能行动 , 将气象服务融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融入百姓日常、融入美丽中国建设 , 真正发挥“盐”的作用 。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 , 将气象服务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 , 置于气象强国建设的全局之中 , 分步实施 , 全面协调 。 四要坚持改革开放 , 理顺服务与用户、部门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关系 , 强化服务赋能 , 稳步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 , 构建和谐共生的气象服务生态圈 , 推动气象服务走出去 。 五要坚持规范管理 , 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 坚持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 优化气象服务发展环境 , 扶持气象服务产业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