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千帆”:腾讯的To B战场 | 企业X透镜( 三 )


尽管发展速度较快 , 简单对照就可知 , 国内SaaS市场规模与中国经济、产业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不相称的 。 这种不相称既然体现在云服务领域中结构性的倒挂 , 也体现在中国SaaS企业市值的微小 。
前者 , 虽然近几年中国在云计算领域发展迅猛 , 但中国目前仍处于早期基础设施部署阶段 。 2018年美国企业上云率已经达到85% , 而中国只有40%;云服务结构中 , 中外也在SaaS占比上形成了倒挂 。 同样根据Gartner、IDC等数据 , 美国云服务总市场中SaaS应用占比超过58% , 而中国尚不足30% , 以软件应用为主导的云服务结构还有待时日 。
后者 , 跟以Salesforce、Shopify、Square等诸多拥有千亿美元市值的国外SaaS厂商群体相比 , 中国SaaS企业的市值微不足道 , 即便将统计范围扩大到用友、金蝶等积极进行云转型的传统软件厂商(已经高估了) , 仍然与前述国际SaaS厂商实力相距甚远 。
目前 , 中国的SaaS市场非常分散 , 主要有三股力量——传统软件厂商、独立SaaS供应商、平台型企业 。
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企业虽然企业定制服务经验丰富 , 开发能力强 , 但云服务能力经验不足 , 竞争力受限 , 另外 , 受业务领域所限 , 他们也并不能为企业客户独立提供全方位的软件服务 。
销售易、小鹅通等大量的独立SaaS厂商(ISV)聚焦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 , 规模有限 , 非常需要平台企业提供渠道扩大市场、并给予技术业务支持以补全服务能力 。
互联网平台企业规模庞大 , 以即时通讯、会议、OA、LBS等高频、通用SaaS软件服务为基点 , 视构建软件服务生态为目标 , 希望整合大量SaaS厂商共同为顾客提供全面的服务 。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SaaS厂商 , 都出现了向阿里、腾讯等大型云平台聚集的趋势 。 阿里云提供了多品类的云市场 , 吸引了大量SaaS、API、解决方案聚集到自己平台上 , 还提供精品类的心选市场 , 为经过筛选的SaaS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 腾讯云则以千帆为业务载体 , 发起软件技术联盟 , 从SaaS加速器到SaaS臻选市场 , 截至目前已经服务超过3万家客户 , 聚集超过500家臻选伙伴 , 覆盖70多个业务领域 , 累计平台交易额超过10亿元 , 生态中已经有近百家SaaS厂商交易额超百万 。 在中国薄弱的传统软件产业基础上 , 面向日渐走向深入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 , 大型云平台厂商注定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
云上的SaaS架构、模块与连接
平台聚集固然降低了搜索成本 , “臻选”平台的品质筛查也降低了信用成本 , 种种努力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 但碎片化的SaaS产业面临一个基本问题 , 即同一顾客多样化的软件需求与功能碎片化的服务供给(不同于昂贵的大型软件套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 普遍存在着跨系统协同困难、工作琐碎、重复低效等问题 , 不同SaaS软件之间流程不畅通、数据不流通、信息不同步等诸多问题 , 实际上拖了数字化管理效率提升的后腿 。
例如 , 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会涉及到财务、办公、HR、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差异化软件需求 。 由于SaaS的场景化、碎片化特征 , 甚至一些部门还会有自己特定的SaaS采购 , 这些软件供给来自不同的厂商 , 他们彼此之间的账户、数据、信息互通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 被服务的企业处在激烈的竞争中 , 基于特定业务场景的差异化、定制化需求不可避免 , 然而 , 如果不能以需求规模做基础 , SaaS厂商也不堪重负 。
所谓的千帆“企业应用连接器” , 实际上是将SaaS厂商的标准化产品视作被封装的服务模块 , 在不同模块之间 , 以技术联盟确立标准接口作为统一标准 , 以创新的平台服务作为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 , 于是形成了“模块-接口-连接”的千帆平台架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