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高校都走“应用型”路线 , 会不会回到“千校一面”的老路?山西在高校中进行了“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建设 , 将所有高校分为“两类四型”:“两类”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型”指的是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 。
横向有划分 , 纵向有系统 。 这样的分工与定位 , 很快在高校中达成了共识 。 由此 , 山西高校开始向错位发展的格局转型 。
学院学科专业调整 , 人才、产业、创新多链耦合
应用型高校建设要走起来、跑起来 , “腿脚”是专业 , “组织”在学院 。
2017年 , 山西省教育厅对20多个专业进行了统计 , 发现学科设置错位、低质、过剩等问题严重 。 李金碧说:“不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痛下决心 , 应用型高校建设不可能实现!”
新的政策随即出台——把“推动专业优化”项目作为落实“1331工程”的核心任务 , 给山西所有高校的专业设置划出三条红线:专业与办学定位不一致的 , 不能办;教学质量低的专业 , 不能办;人才供给过剩的专业 , 不能办!
短短几年 , 高校传统的基础学科占比从原来的48%降到38% 。
做“减法”不是为了“少”而减 , 而是为了“准” 。 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 , 山西省教育厅向190多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发函调研 。
近几年 , 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指引下 , 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从52%提升到62.58% 。
以职业教育为例 , 2020年全省新增143个专业 , 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 。 这些专业与山西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 , 有效提升了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
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负责人介绍 , 目前 , 高职领域已经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 并逐渐成熟 , 适应产业需求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明显增强 。
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人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2020年 , 我们以715万元对13个产业学院(研究院)进行了探索性支持 。 今后3年 , 我们还将依托‘1331工程’投入8550万元重点建设37个产业学院(研究院) 。 ”
撤 , 义无反顾!增 , 有的放矢!这次布局调整涉及山西高校282个专业 , 占专业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
截至目前 , 全省已有24所普通高校申请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 一些具有突出产业逻辑的二级学院建了起来 , 半导体学院(研究院)、山西电影学院、大数据学院(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学院等115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和84个产业学院逐步建立起来 ,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多链耦合 , 集中支持 , 形成拳头 , 高校服务转型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
产教融合、校地企合作 , “引擎”作用凸显
山西之长在于“煤” ,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煤”是一个绕不开的基本省情 。
近年来 , 太原理工大学按照“问题导向 , 任务驱动”的原则 , 整合部分优质学科 , 组建了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 , 设置了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等4项重点任务、11个重点任务研究方向 。
前不久 , 该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制备金刚石”技术在阳煤集团实现批量化试生产 ,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 。 煤层气合成金刚石团队的负责人于盛旺教授介绍 , 该项技术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 还与企业联手利用本省丰富的煤层气资源 , 实现技术本地批量化试生产和相关产品的销售 , 预计2022年销售额可达数千万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