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单的“小改大”主题套路不再那么吸引人后 , 节目将主题设置上的套路更多地向现实议题倾斜 。 像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一样 , 希望以社会温度取胜 。
曾经 , 有一期节目是改造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的农村自建房 , 这也是《梦改》第一次涉及到农村自建房 。 节目请到了著名建筑师张雷进行改造 , 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在受众反馈中并不同于以往的“惊艳” , 甚至有小部分网友评论“与周围格格不入”、“还是隔壁的房子比较和谐” 。
但仔细分析会发现 , 这期节目的社会价值其实远大于单个受众的反馈 。 本次负责改造的建筑师张雷此前的重心主要放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修建上 , 这期农村恰是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一个农村 , 因此说节目有通过本期节目影响当地新农村规划的野心也不为过 。 往深了说 , 这是非常符合政治正确的 。
释放人文关怀、同时符合某种正确性 , 是《梦改》保持鲜活的方法论之一 。 但相比于《全能住宅改造王》中日本设计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注重 , 《梦改》在求变的过程中并未把控好这一点 。 同时这种人文关怀一旦没有达到 , 正确性丧失 , 也就造成了西北农村建筑爆改舆论的风波 , 这也正是核心原因所在 。
面对主题升级过程中会产生的必然矛盾 , 《梦改》显然还没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 。
3. 从《交换空间》到《梦想改造家》 , 家装节目究竟承担什么?
2005年 , 家装类节目鼻祖《交换空间》在央视播出 。 “你家由我装 , 我家由你装……”成为了第一代家装类节目受众心中的主题曲 。
此后 , 有更多的家装类节目开始出现 。 河豚君统计了近年来知名度较高的6档家装类节目 。
从这几档节目形态大概可以看到家装改造类节目的变迁:第一阶段以《交换空间》为代表 , 注重室内装修设计 , 继而发展到以《梦想改造家》为代表 , 注重格局改造、重塑空间 , 在此基础后又衍生出了许多加入明星的生活服务类改造节目 。
但目前 , 明星改造类节目并没有抓住观众 , 反而是《梦想改造家》及《暖暖的新家》得以绵延至今 。 而从“软装”走到“硬改” , 体现的是观众对于节目需求的改变 。
《交换空间》播出时 , 正值电视受众们开始大量购买毛坯房但面对装修一头雾水的阶段 , 因此节目在家装知识科普方面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成了当时许多观众的关注点 。 节目中有一个环节叫做“废物利用” , 是设计师通过改造家里多余的物件 , 来得到另一件有用的物件 。 在这个环节中 , 设计师用旧雨伞做灯罩、用废弃塑料管做挂物架 , 对观众而言可以拿来就用 。
但到了2014年 ,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 , 国内房地产市场从销售毛胚房为主转向了精装房为主 , 由此也导致受众对于个性化的装修、格局利用都更加关心 。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 , 《梦改》应运而生 。
纪录片式的故事拍摄、加上设计师的走访、解说式的改造、最后交房 , 构成了一期完整的节目 。 但与《交换空间》的科普性、实用性软装不同 , 寻找特例、寻找故事 , 才是《梦改》最大的亮点 。
此时的《梦改》承担起的是更重的社会价值 , 这其中包含中国人对家的情感 , 大众的人文关怀等等 。 但责任往往与发展矛盾共生 。
八年走来 , 节目在看不见的地方出现了不少矛盾 , 这其中不仅包括设计师和业主的 , 也包括业主和邻居的 。
《梦改》第二季第六期的节目中 , 改造的是位于老城隍庙附近梦花街的一家馄炖店 。 这家只有24平方米的馄炖店 , 需要容纳三代人 , 并且要保证经营店铺和日常居住的需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