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设计师花了一百多万爆改西北农村老人的住宅 , 最后钱和房子都覆水难收” , 走在路上 , 河豚君的耳边至少传来了三次类似的谈论 。 从线上到线下 , 家装类节目《梦想改造家》几乎从“梦改”变成了“梦毁” 。
河豚影视档案走访了多方发现 , 无论是业主、设计师还是观众 , 都在这档节目中拥有着各自的隐形剧本 , 业主希望获得知名设计师低价改房、设计师通过上节目给履历增值、观众则通过节目完成一场想象 。 而节目组则通过这样的剧情走向 , 把控着背后的套路 。
【《梦想改造家》翻车背后,是家装综艺们的日渐失控】曾经 , 每一季都有七千位左右的观众为其打出高分 , 但走到第八个年头 , 节目在主题上的套路设置也在不断升级 , 单纯的故事煽情不足以满足受众 , 于是将更多的触角伸到了各类社会议题中 。 西北农村住宅改造争议 , 正是在此类主题呈现上的套路失控 。
《梦想改造家》一度是家装改造类节目的典范 , 并且在最新播出的一期中 , 也依然回到了正常水平 。 但事实上 , 在这次舆论风波中 , 折射出来的是住宅对于各方重要性的演变、家装类主题内容的逐渐枯竭、以及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 而在这些东西背后 , 是一个个套路的叠加呈现 。
1. 业主、设计师、受众 , 各自拿着隐形剧本
《梦改》对“特例”的选择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家装类综艺的优势 。
北京卫视有一档针对北京市内家庭的家装改造类节目《生活+》 , 类似于区域性的《梦改》 , 曾参加过改造的业主告诉河豚君 , 光是排队就排了半年多 。 而立足于全国范围内的《梦改》 , 筛选的样本数量则更为庞大 。
争先恐后报名的业主们 , 不仅希望能够获得知名设计师的改造 , 更吸引他们的是性价比 。 这里也就是第一个套路 , 即业主对低价改房的渴望 。
参加《梦改》的业主们首先可以获得5000元/户的装修基金 , 剩下的很多是依靠节目组的赞助商提供 , 设计师免费 , 所以整套房屋改造需要业主支付的几乎只剩下人工费 。 这对需要改造房子的普通家庭来说 , 几乎只赚不赔 。
从每一季的内容可以看到 , 节目组所筛选的特例 , 一般包括空间逼仄、人口众多的住宅改造 , 胡同、四合院、洋房、城中村、地震废墟等特殊住宅的改造 , 针对自闭症、阿兹海默症等特殊群体的住宅改造 。 这里可以看到第二个套路 , 即对节目组来说 , 需要空间的极致或故事的极致 , 这样能达到一种最基本的戏剧效果 。
而一般情况下 , 因为改造前的房屋基础非常弱 , 所以改造后也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 这是节目最初有些“投机取巧”的部分 。 即使有不那么“眼前一亮”的情况 , 有些节目也会为了戏剧性而制造一定的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