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 上海已有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 , 唯独还缺一个‘深海博物馆’ 。 深海博物馆有别于海洋博物馆 ,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深海博物馆 。 如果建成 , 这将是世界上首个深海博物馆 。 ”最近 , 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向有关部门建议 , 希望能够在临港兴建一座“独一无二”的深海博物馆 , 与上海天文馆遥相呼应 , 对应太空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 , 构筑起“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交相辉映的科学文化高地 。
为什么要建深海博物馆
伴随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 , 人类深入认识深海的时代正在来临 。 从科学角度看 , 探索深海能够帮助人类深入了解海洋的奥秘、地球的奥秘 。 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 , 占据地球表面的3/5 , 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的归宿 , 还是气候长期变化的源头 , 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层 。 不仅如此 , 海底是距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大陆地壳平均35公里厚 , 大洋地壳则为7公里 。 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窥探地球内部的真相 , 也要到深海底部进行探索 。
“真正意义上的深海博物馆 , 世界上还没有 。 ”汪品先说 。 现在的海洋类博物馆 , 其实分两大类 , 一类是水族馆 , 也叫海洋世界 , 里面大多陈列的是海洋动物 , 吸引观众的有鲨鱼游弋、海豚表演 , 这些其实都是海洋上层的动物 , 属于水下一二百米以内有阳光的水下世界 。 还有一类海洋博物馆其实是“航海博物馆” , 这里更多呈现的是航海历史、航海技术、航海船只等等 。
真正的深海面积更广 , 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地方是深海 。 那里 , 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 是一个永恒的“黑暗世界” 。 “那里更是一个‘神秘’世界 。 ”汪品先说 , 虽然没有阳光照射 , 但深海里居然也有“树木成林” 。 深海珊瑚怎样在高压黑暗环境下生活?热液口、冷泉口还原环境下 , 为什么有成堆的贻贝和螃蟹?海底下面的玄武岩里又有哪些微生物?为什么它们休眠了几十万年 , 不生又不死?几千米深处的海水 , 为何还会流动?世界上85%的火山都是海底火山 , 这些火山会不会爆发?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山、最深的沟都在深海底……这些我们大部分人所不知的“神秘海底世界”都可以展示出来 。 根据现代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 , 汪品先设想 , 深海博物馆将从海洋科学角度 , 模拟深海海底的“黑暗世界” , 系统介绍大洋来源、板块运动、地球内部、海底生物、能源矿产、深海碳库、深海灾害等内容 。
很可惜 , 一些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研究成果都“散落”在世界各大研究所 ,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平台将他们串珠成链 , 集中展示 。
上海建馆的优势在哪里
“放眼全球 , 上海是当今文化建设进展最快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 ”在汪品先看来 , 上海建造深海馆 , 具有独一无二的实力与优势 , “我国深海科学和技术的中心在上海和长三角 , 这为建设深海馆提供了学术和技术保障” 。 在长三角 , 不仅有研制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 还有位于同济大学、主持我国深钻和深网工程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更有探索两极海洋的中国极地中心等 。
“深海博物馆建成后 , 将和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一起 , 使上海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四馆齐备的科学文化高地 , 在世界科学界亮起‘东方明珠’ , 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 ”
【上海唯独还缺一个“深海博物馆”】“除了奇妙的深海世界 , 深海博物馆还将展示最前沿和最具科学挑战的‘深海技术’ 。 ”汪品先说 。 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2012年 ,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7062米 , 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 2017年 , 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 , 国产自主率超过95% 。 正是通过载人深潜 , 我国在南海发现了海山上成片的多金属结核、古热液区和冷水珊瑚林 , 在西南印度洋勘查了金属硫化物矿点 。 2018年 , 汪品先以82岁高龄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 , 下潜至南海1400米深处 , 亲眼看见了珊瑚构成的“深海园林”、围绕热液与冷泉形成的生物群落 , 他用“爱丽丝游仙境”来形容自己的欣喜与快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