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找到新方向

  日前 ,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付卫团队、乔杰团队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团队合作研究成果——人类结直肠癌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研究 。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多组学水平深入解析了人类结直肠癌在发生和转移过程中 ,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异常及基因表达改变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 为结直肠癌的转移机制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 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当前 , 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 最大的挑战是肿瘤对药物的耐药性 。 而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肿瘤的内部异质性 , 即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 , 导致同一肿瘤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肿瘤细胞类型 , 产生对不同药物的抵抗性 。 传统整块组织测序得到的信息是包括了多种肿瘤细胞、间质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在内的成千上万个细胞信息的整合 , 并不能得到特定类型肿瘤细胞的精确信息 , 以致无法深入解析肿瘤内部异质性 。 近年来 , 高速发展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虽然补充了整块组织测序的这一缺陷 , 但是 , 大多单细胞测序工作仅针对单一组学进行研究 , 无法从多组学层面解析肿瘤细胞的遗传学改变 , 也不能揭示肿瘤进展过程中同一细胞内不同组学间的相互联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