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浦海沟底部 , 我们发现并捕获了海参、海星、海葵、海绵等宏生物 , 高密度的宏生物也暗示沉积物与水体中丰富的微生物 。 尽管人类从未到达 , 但我们还是观测到了人类活动(垃圾)的影响 。 ”肖湘说 。 在新一轮的科考航次中 , 他抵达了人类从未到过的雅浦海沟8919米深渊底部 。
12月5日 , 由上海交大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湘带队的交大“四人深海科考团队” , 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 , 结束了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深渊科考任务 , 顺利返航抵达三亚 。 除肖湘外 , 交大“四人深海科考团队”还有三位年轻的成员 , 分别是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研究员张宇 , 以及两位“85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王寅炤和助理研究员赵维殳 。
文章图片
出发时刻的上海交大“四人深海科考团队”(从左到右依次为:张宇 , 赵维殳 , 王寅炤 , 肖湘)本文图片均为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采访人员从上海交通大学了解到 , 本航次中 , 上海交大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团队随“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了8次下潜作业任务(2次万米级、3次9000米级) , 包括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以及人类首次抵达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采集并处理了200多个位点珍贵的深渊样本 , 包括水体、沉积物、岩石和宏生物 , 测量了一系列环境参数 , 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和宝贵的数据 。
文章图片
马里亚纳海沟海底的海星
文章图片
雅蒲海沟最深区域的奇特水母
本次科考中 , 肖湘与两位潜航员抵达了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这是人类第一次到达该区域 。 “我们发现 , 无论是宏生物个体大小、还是宏生物密度 , 万米海沟都低于9000米及以浅区域 , 但整体上这里绝不是生命的禁区 , 人类活动对海洋最深点的影响也时时可见 。 我们主要的工作还是围绕深渊微生物展开 , 后续将结合实验室模拟培养等研究回答生物多样性、生命起源与边界、气候变化影响、污染物降解等重大科学问题 。 ”肖湘说 。
文章图片
肖湘教授万米下潜归来出舱瞬间
团队四人也分别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底部东西坑及南北坡 。 经过TS21-1与TS21-2两个航段 , 上海交大的科研人员先后8人次进行了深渊级大深度科考工作 , 其中有两人到达过海洋最深点 , 这在国际上各高校中尚无先例 。
文章图片
手持下潜证书合照-赵维殳-王寅炤-肖湘
下潜工作强度“拉满” 。 13小时以上的深潜及随后24小时以上的样本处理 , 对于“四人深海科考团队”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户外多么阳光明媚 , 王寅炤的工作都是在4℃的低温冷库中完成的;张宇从8月11日出海 , 到12月5日靠岸 , 海上工作时长近4个月;赵维殳在航次中做了几百个样本高压培养 , 四个高压泵都是坏了再修 。 长期重复机械操作等使得张宇、赵维殳两位女科学家的手指、手腕、腰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疲劳损伤 , 但她们一直坚持样本的高标准处理保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