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 , 高考结束了 。 在填报志愿时 , 因为总能在发射直播里听见“某某测控站”或“某某测控船” ,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6个平行志愿的首选专业全部填成了“自动化”或“测控” 。 这样就是为了能够离你们、离航天事业更近一点 。 最后 , 我有惊无险地被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 , 也进入到了自己心仪的测控专业学习 。
大学四年里 , 我还是没放下自己对“航天科普”这件事的兴趣 。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 , 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 , 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连载起了“天宫日记”航天科普系列文章 。 尽管航天科普的路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走 , 但我还是想像当年您在太空授课中所做的那样 , 把航天梦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 。 只要我写出的文字 , 能让多一个人对航天有更多了解 , 哪怕只是一点点 , 对我而言就是莫大的幸福 , 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
2018年9月 , 我被保研到了北航 , 这是我在高考时万分向往却失之交臂的学校 。 巧的是 , 当年您在天宫一号里给还是高中生的我讲解“陀螺的定轴性”;现在 , 我坐在北航的实验室里 , 又研究起了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 。 可能这一颗小小的陀螺 , 就是维系我与您之间转动不停、坚定不移的缘分吧!
最后 , 作为一名中国人 , 我想感谢您和千千万万航天人 , 为祖国航天事业不畏艰险、无惧牺牲的付出 。 而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 , 我想说:亚平姐 , 谢谢您这些年来如同耀眼的星辰一般 , 始终指引激励着我奋斗前行 。
或许一直以来 , 您并不知道我是谁 , 但您早已成为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 。 未来 , 我会继续以您为榜样 , 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
王 楠
2019年12月
(如今 , 写下上面这封信的王楠同学已研究生毕业 , 正式成为一名航天人 。 像信中所写的一样 , 她不断奔跑在追梦的道路上 , 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竭力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 。 )
有一种记录叫成长
致亚平老师和所有航天人:
2008年9月25日的下午 , 太阳直射在母亲单位的操场上 。 那天是校运动会 , 学生们在操场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 我当时只有7岁 , 蹲在沙坑的尽头 , 看着哥哥姐姐们来参加比赛 。
晚饭过后 , 我早早蹲守在电视机前 , 等待着晚上的特别报道——神舟七号发射任务 。
时间一分一秒在走动 , “10、9、8……2、1 , 点火!”
随着一声声清晰而响亮的口令 , 我从屏幕中看到了发射塔下的火光 , 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 , 我激动地跳了起来 。 这轰鸣声 , 犹如巨龙出世 , 让大地为之震动 。 几天之后的出舱直播 , 航天员一句“我已出舱 , 感觉良好”再次让我激动万分!
转眼间 , 到了5年后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 这是我国第二次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 。 发射的过程十分顺利 , 我看得津津有味 。 接下来央视主持人所说的话更让我兴趣十足:“航天员后续将开展一系列空间实验 , 包括太空授课……”
什么是“太空授课”?作为一名初中生 , 上课自然是每天的日常 , 但太空授课这一新鲜事物倒是第一次听到 。 此后几天 , 通过留意新闻 , 我知晓了太空授课的时间 。
那天 , 我在学校和同学们提前守候在电视机前 。 当画面切到“太空教室” , 我看到航天员王亚平“飞”了过来 , 开始讲解太空知识 。
我记得很清楚:亚平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迅速打开了话题 , 为我们讲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以及牛顿定律等 。 这堂课虽然不长 , 但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 能够创造全球最大的“课堂” , 作为一个中国人 , 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 那一刻 ,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国家在航天领域的跨越发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