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二 )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中 , 房老师实验室的灯光 , 常常亮至晚上10点 。 即便是除夕之夜 , 也要师母大驾光临 , 才能把他从实验室请回家过年 。 “房老师的春节 , 往往只过一天 , 大年初二就回实验室了 。 ”学生丁立平说 。 这在房喻看来却很正常 , 因为“教授一定是走得最晚、来得最早的那个人 。 自然科学必须要踏踏实实 , 做好每个环节 , 玩不得虚的 。 ”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叠层式传感器件
与专业嗅爆犬“气味识别”的工作模式相似 , 荧光探测也是基于嗅觉 , 但需要在“敏感薄膜材料”上取得突破 。 为了排除“异味”干扰 , 房喻举着臭袜子 , 托着烂苹果 , 和学生一道做分析实验 。
2010年 , 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的房喻 , 拒绝了前往知名985高校的“升职”机会 , 原因很简单 , “我一旦走了 , 传感器的研究有可能全部荒废”;2014年 , 他又坚决“请辞” , 从校长职务上退了下来 。 “说实话 , 这些对我的吸引力没那么大 。 我想把时间腾出来 , 赶紧将计划中的研究做好 , 这也是我回国的初心 。 ”
“化学讲变化 , 重转化 , 如果思维僵化 , 可能一事无成 。 ”正是在不断求变、反复试验的“化学”思维引领下 , 房喻带领团队 , 从领域几乎公认的共轭高分子路径毅然转向小分子 , 成功实现了对敏感材料技术的突破 。 在传感器硬件结构方面 , 首创了叠层式薄膜传感器结构 , 打破了波导管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 研制出真正属于中国人自主制造的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技术和装备 , 实现了对30余种常见制式、非制式爆炸物的超灵敏、高选择和快速探测 , 探测范围之宽、灵敏度之高、速度之快 , 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2014年 , 房喻团队研发的“隐藏爆炸物超灵敏探测装备”正式问世 , 在爆炸物探测种类、敏感器件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 , 均对国外同类仪器实现了超越 。 “即便装过爆炸物的容器清洗40次以上 , 接触爆炸物的手清洗2到3天 , 我们的技术都可在数秒钟之内 , 将其检测出来 。 ”房喻说 。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团队研发的爆炸物探测仪
G20峰会、博鳌论坛、上海进博会、港珠澳大桥通车典礼……当房喻团队研发的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中国智造”产品 , 陆续在一些重大场合发挥安保作用时 , 他们已开始新的求索之路 。
“我们的研究理念是高技术应用牵引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支撑高技术应用 。 ”房喻说 。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 团队马不停蹄 , 又开创性地将多维信息用于毒品的区分探测 , 先后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毒品探测荧光敏感薄膜材料 ,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冰毒、摇头丸、K粉、芬太尼等重要毒品蒸汽或颗粒物的灵敏、可逆和快速荧光探测 。
如今 , 整机重量只有450克的手持式毒品薄膜荧光探测仪 , 已在我国禁毒一线投入使用 。 民警在不开包的情况下 , 利用这种“缉毒黑科技”就可知晓包裹内是否藏有毒品 , 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钟 。
“顶天立地”做科研
安保领域的技术也能用于肺癌诊断 , 让研究为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
“虽然我难以想象我们一介儒生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 , 目的只在逃避 , 就似乎有违良心 。 我们衷心还是觉得 , 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 , 总会有些不同 。 ”1947年 , 著名科学家黄昆在写给杨振宁的信中如此写道 。 黄昆回国后 , 成为中国半导体学科的一代宗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