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三 )


半个世纪后 , 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 拿到博士学位的房喻 , 面对留英还是回国的两种选择时 , 脑海中不止一次回想起黄昆先生的这句话 。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在实验室
1978年 , “科学的春天”来临 , 房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 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 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92年 , 36岁的房喻自费出国留学 , 读书深造 。 身处异乡6年 , 在学业上“只争朝夕”的房喻 , 深感国家在高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
“在英国时 , 我的房东是一位香港同胞 , 他曾给英国人做过海员 , 备尝受制于人的屈辱 , 所以他特别希望祖国能强大起来 。 ”房喻回忆说 , “当我决定回国时 , 很多人反对 , 觉得不可理解 , 但这位香港同胞 , 很坚定地支持我 , 希望我回去为国家做点事 。 ”
深受触动的房喻 , 放弃了优厚待遇 , 在同胞的目送中 , 踏上了归国之路 。
回到祖国 , 回到大西北 , 回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 。 生活清贫、经费有限、人才稀缺……房喻和一群扎根西部的教育者共同“抱道不曲、拥书自雄” , 开始了传感器事业的拓荒之路 , “为子孙后代、国家繁荣进步做点事” 。
经过二十余载的持续攻关 , 房喻团队目前研发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荧光传感技术体系 。 除了在安保、缉毒等领域大显身手外 , 团队还在拓展薄膜荧光传感技术的应用场景 , 如环境质量、食品安全、油气勘探、疾病诊断等“硬核”领域 。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团队合影
以疾病诊断为例 , 饱和烷烃是一类重要的信号物质 , 在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饱和烷烃化学性质稳定 , 缺乏光电活性 , 导致高灵敏探测十分困难 。
房喻团队通过传感物质创新、薄膜结构优化 , 最终实现了对饱和烷烃的气相高灵敏选择性快速识别和检测 。
“科研要立足学科实际 , 面向国家建设需要 , 着眼国计民生 , 从源头上解决真问题 , 满足真需要 。 ”房喻认为 ,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是能够顶天立地的 , 是可以对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的 。 ”
一次“失败”的实验经历 , 让学生彭军霞对房喻所说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
2007年 , 房喻的博士生彭军霞在做选择性胶凝实验时 , 预想的油水分离结果并没有出现 , “两种物质竟然神奇地融合了” 。 检查流程 , 推倒重来 , 反复试验 , 结果照旧 。 因为拿不到理想的实验数据 , 不明白“失误”在哪里的彭军霞焦头烂额 。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学生彭军霞等人研制的荧光染色轻质高强材料
房喻在确定彭军霞的实验流程、数据没有差错后 , 敏锐地意识到 , 这是个“新技术” , 有可能解决国家正面临的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沿着彭军霞的“失误” , 团队顺藤摸瓜 , 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小分子胶凝剂稳定的凝胶乳液 。
“利用我们的凝胶乳液模板法制备的高分子泡沫材料 , 兼具了轻质、高强两大优势 , 实现了品种和工艺的双重创新 。 ”彭军霞说 , “以前我们制作此类泡沫材料 , 必须依靠化学发泡、物理发泡或玻璃微珠填充等国外原创的技术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