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是一个昼夜温差大、强辐射和高真空的环境 。 为什么航天员能在太空过上与在地球上一样的生活?这与空间站的环控生保系统密不可分 。
中国空间站如何构建宜居舱内环境?
环控生保 , 全称“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 , 这套系统是载人航天器的关键组成部分 , 为航天员创造了在太空环境里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基础环境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 , 最大直径4.2米 , 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 。 航天员在轨生活的每一天 , 都离不开环控生保系统的运行和保障 , 来确保舱内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空气质量和水等环境条件时刻安全稳定 。
舱内氧气可由循环水电解制成
首先 , 环控生保系统的再生生保系统 , 不仅可以利用循环水电解制成氧气 , 供航天员呼吸使用 , 还可以去除二氧化碳和微量有害气体 , 确保舱内空气质量 。 同时 , 舱内的气压也需要保持在既定的范围内 , 通过结构泄漏监测测量仪 , 可以随时监测舱内气压是否正常 , 判断载人舱是否出现泄漏 , 为航天员提供预警指示 。
舱内温湿度舒适可控
其次 , 空间站舱内配备了温湿度控制子系统 , 将整舱的温湿度控制在理想舒适的水平上 。 航天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感 , 像操控空调一样 , 随时调节舱内温度 。 此外 , 舱内各个设备平台运转时的温度参数也是安全受控 , 确保各个设备系统模块处于安全温度点。
再生生保技术保障舱内水资源循环可用
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 , 从地球运送物资到太空成本高昂 。 因此 , 空间站内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显得尤为关键 。 将尿经过提纯后变成可饮用的水 , 在常人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 , 而这已成空间站中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 。 通过再生生保技术 , 可以将航天员的尿液处理成尿蒸馏水 , 然后进入水处理系统 , 处理成饮用水 。 包括冷凝水也会通过水处理系统成为饮用水 。 同时 , 空间站舱内富集的二氧化碳 , 可以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进行反应 , 从而获得相当可观的水 , 提高物资利用的闭环度 , 尽可能实现空间站物资的循环使用 。
文章图片
硬件软件综合防御宇宙辐射
空间站运行在茫茫宇宙中 , 如何防御宇宙辐射?第一种方法是从硬件上选用抗辐射的器件 , 包括核心舱外壁和设备的机壳 , 都可起到防护作用 。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软件的方式 , 主动定时进行刷新 , 防止宇宙射线的干扰 , 如果有错误可以自动纠错 。 如此 , 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 来进行综合防护 。
中国空间站如何应对空间碎片?
太空环境对空间站的威胁除了辐射和原子氧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还有实实在在能够肉眼观测到的太空碎片 , 这是伴随着人类探索太空产生的新挑战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设计师 闫军:空间碎片其实都是人造的 , 1957年没有卫星之前 , 是肯定没有任何空间碎片的 。 空间碎片其实主要就这么几种 , 一种就是已经失效的卫星;一种是操作性的碎片 , 比如说太阳帆板展开过程当中 , 有一些爆炸螺栓会脱落 , 这些东西都是因为工作产生的碎片;再就是宇宙当中产生的一些撞击 , 或者气瓶、电池产生爆炸 , 在轨的一些卫星它自身就爆炸 , 四分五裂 。 还有一种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 , 发射的时候带来很多微粒性的碎片 。
我国空间碎片防护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介绍 , 2002年前后 , 我国开始了针对空间碎片的研究 。 十九年间 , 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上逐渐开始在轨试验 , 到我国首个空间站建设阶段 , 空间碎片防护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