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是厄拉克斯 但我们仍应该向弗雷曼人学习节水( 三 )


雨水集蓄
从挖井打窖到建设海绵城市
雨水是非常规水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 也是利用最为便捷的一种 。 《规划》提出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建设新型窖池高效集雨工程 , 加大雨水利用;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 , 提升雨水资源涵养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 。
雨水收集利用简单来讲 , 就是通过系统的收集与渗透等方法 , 使雨水径流最大程度地收集与下渗 , 然后再经过净化过滤设施实现雨水回用 。 雨水收集利用有直接收集利用、间接收集利用和综合收集利用三种方式 。 直接收集利用是集蓄处理后用作生活杂用水 , 包括景观补水、喷洒道路等 , 常见的是蓄水池的建设;间接收集利用是通过雨水花园或下沉绿地等天然或者人工的渗透设施来补充地下水;综合收集利用是调蓄排放 , 回用与渗透相结合利用 。
干旱地区雨水收集利用的历史悠久 , 从“坎儿井”发明到“母亲水窖”工程 , 无不体现中华儿女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的精神 。 11月12日 , 住建部就《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在政策、技术的加持下 , 雨水收集利用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
2015年 , 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 , 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 这一概念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根据国办2015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 , 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30个城市试点 , 目标到2020年 , 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 ,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
目前 , 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 通过试点城市创新建设模式 , 探索成功经验 , 并将这些成熟的做法、模式推广落地 。 但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 其全面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
海水淡化
从技术创新到推动规模应用
海水淡化是增加淡水供给的开源技术 , 海水淡化后不仅可作为市政供水 , 也可用作冷却、锅炉补给等各种工业用水 , 且生产不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 因此 , 淡化海水可以成为沿海缺水地区的重要补充和备用水源 。
国内海水淡化技术最早是引进关键设备、集成共性技术和建设示范工程 , 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突破多项决定海水淡化能耗的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 , 工程建设投资和造水成本也基本与国际水平持平 。 目前 , 国内海水淡化技术水平已有所提升、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 已掌握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 , 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的能力 。 截至2019年底 , 已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157.38万吨/日 , 其中2019年新增规模约39.91万吨/日 , 为历史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 , 主要满足沿海城市石化、钢铁、核电、火电等行业的用水需求 , 但市政供水用途只有29% , 且因各种因素制约几乎未真正进入管网 。
但也要看到 , 虽然我国自主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 , 并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相比 ,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技术引领性不强、产品稳定性不足、装备质量成熟度不够 , 约80%左右的万吨级及以上的大型工程均采用国外的技术装备 , 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关键核心装备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 , 且缺乏大型工程化验证与产业化的应用经验 , 产业规模也不及国际水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