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12月5日 ,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要求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 大学本科不少于32学时 , 鼓励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 , 同时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 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或参考 。
一二年级每周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按照《方案》要求 , 小学低年级进行劳动意识启蒙 , 学习个人生活起居自理 , 感知劳动乐趣 。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 , 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 学会与人合作 。初中开始兼顾校外生产、服务性劳动 , 初步养成有责任心的劳动品质 , 懂得劳动安全 。高中丰富职业体验 , 理解劳动创造价值 , 强化服务社会意识 , 懂得自立自强、关心社会和他人 。职业院校还要注重职业荣誉感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 深化产教融合 ,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 提高劳动技能 。高等学校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 形成比较成熟的敬业、奋斗、奉献等劳动观念 , 树牢诚实守信、合法劳动的意识 。
在建设课程体系上 , 要求大中小学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总课时统筹安排 。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 , 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 , 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普通高校明确依托课程 , 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中 ,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 。
【山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学会1到2项家庭生活技能
《方案》还要求建立劳动周制度 , 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 , 学校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 。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 ,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 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 结合生产类实习实训活动 , 积极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 。同时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 , 让学生承担擦黑板、分午餐、扫地、打水、清洁校园、植树除草等力所能及的班务及校务劳动 。高校应充分结合专业特点 , 注重与新技术相衔接 , 开展创造性劳动 。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 为学生提供助教、助管、助研、助后勤等助学岗位 。
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教育 ,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结合党日团日队日活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 ,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 , 宜工则工 , 宜农则农 。加强家校协同 , 中小学校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布置洗碗、洗衣、叠被、扫地、整理房间、倒垃圾、做饭、照顾老人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 。分年级建立家庭劳动清单 , 帮助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
劳动素养评价作为高中高校招生依据
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 建立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制度 , 学校每学年组织1次 , 以展示促提高 。建立劳动竞赛制度 , 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 , 树立劳动典型 。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 。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 , 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 , 加强过程性评价 , 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实践情况全面真实客观记入档案 ,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 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或参考 。改革考试命题 , 加强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劳动生活的联系 , 加强对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实践能力的考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