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好故事|那些早已消失的奇特犬种( 二 )
过去比较常用的词不是“品种” , 而是“种类” , 但人们会给不同种类的狗起各种各样的名字 。
虽然人们通常都让同一种类的犬只进行交配 , 但从未有人做过记录和追踪 , 因此当时的犬种分类比21世纪松散得多 。 就像彩虹的颜色一样 , 各个种类之间似乎都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
例如 , 亚历山大大帝最喜爱的狗叫Peritas , 是他从一条小狗亲手养大的 。 后人认为这只狗可能是一种希腊或马其顿的品种 , 说不定是一条拉哥尼亚猎犬 。 这种狗身型硕大、体格健美 , 大多用于猎鹿或抓捕野兔 。 它们在古代享有盛名 , 在古典雕塑、马赛克、墓碑和茶杯上经常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 它们长着一张狼脸 , 还有长长的鼻子和“亮晶晶的眼睛” , 和现代的灵缇犬很相似 。 但至于它们的判定特征是什么 , 可谓是众说纷纭 。
有些古代作者将这个犬种描述为“出色的跑步运动员” , 但有些文献又指出 , 它们跑得其实很慢 , 主要靠自己的嗅觉来抓捕猎物 。 不过 , 无论这种狗的技能点是什么 , 亚历山大大帝都十分钟爱Peritas , 甚至在它去世时 , 用它的名字命名了印度的一座城市 。
但到了19世纪中叶 , 随着犬展的发明 , 这种情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 沃博伊斯在与历史学家朱莉·玛丽和尼尔·彭博顿合作编写的《现代犬的发明》一书中指出 ,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将当时分类模糊的犬种集中起来 , 逐渐繁育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犬种 。
他们的目标是使各类犬种的长相统一化 , 就像生产标准化的坚果和螺栓一样 , 狗的经历其实映射出了当时工业的变化 。 人们为各个犬种设定了一系列标准 , 然后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繁育 , 让同一品种的狗都拥有一模一样的长相 。
纽芬兰犬便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 。 它们源自加拿大纽芬兰省 , 那里靠近极地、气候寒冷 。 纽芬兰犬长着一身蓬松的毛发 , 长相与熊颇为相似 。 在18世纪的英国 , 它们一度是上流阶级最受欢迎的宠物之一 。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很喜欢这种狗 , 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狗很高贵、还能救人性命 。 但最重要的还是它们的性格 。 当时的纽芬兰犬长相差异很大 , 每条狗的毛发颜色深浅都有所不同 。
但几十年后 , 随着“品种”的概念被发明出来 , 纽芬兰犬的外貌突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 拉布拉多犬(原属于纽芬兰犬的一类)变得更加标准化了 ,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决定 , 拉布拉多犬应该是纯黑色 , 身体的形状需遵循一定标准 。 至于另一种黑白相间的品种 , 他们则给它起了个新名字 。
这种标准化趋势是维多利亚时代一桩骇人听闻、却被隐瞒至今的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这起事件被遗传学家们称作“瓶颈” 。
在被人类驯化了3万多年之后 , 在全球进化出了成百上千个适应各类气候、爱好和职业的不同种类之后 , 狗突然要指望犬展和体育活动才能活下去了 。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抛弃了很多狗 。 如果某种狗在犬展中人气平平 , 就会逐渐消失 。 没人繁育 , 没人购买 , 没人带它们参展 。 在这一时期 , 许多已经存在上千年的犬种都逐渐灭绝了 。
如今现存的每个犬种几乎都经过了这次“瓶颈”事件的考验 , 并且都是根据那个时代的审美和品位培育出的少量犬种的后代 。 犬的基因多样性一度非常丰富 , 却在那个时代损失大半 。
然而 , 犬展并不是近几个世纪中许多犬种消失的唯一原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