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新泉:入世后中国真正融入全球电子产业价值链( 二 )


贸易权放开和外资参与
第一财经:因此 , 回头看当年对中国入世后的一些预测并不准确 , 尤其是关于一些产业冲击的预测 , 这是为何?
屠新泉:第一 , 这些行业在入世之前保护程度很高 。 第二 , 入世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保护程度确实下降得很快 , 钢铁(关税)从100%降到25% , 农业等也是类似情况 。 第三 , 从入世谈判来说 , 我们单方面降低关税 , 其他国家只是维持原状 。 从一般的经济学逻辑或者模型测算来看 , 冲击应该是很大的 , 或者说理论上中国应该在出口有点增长的情况下 , 进口暴增 。 所以 , 中国弱势产业没有受到冲击 , 从经济学模型来说是找不出解释的 , 因为贸易政策变化是价格变化 , 关税降低是一种价格变化 , 但仅从价格变化来看 , 你永远推导不出中国入世后是这样的发展情况 。
我们只能说 , 这是一个动态问题 。 我个人认为 , 最难以预料的就是中国出口增长 , 因为实际结果是出口增长比进口增长更快 。
第一财经:为何出口增长这么快?
屠新泉:我个人理解是两个制度变化的结果 。
第一 , 贸易权放开 。 之前是国有企业专有 , 后来所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可以参与 。 这个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 , 贸易参与者大大增加 , 激发了中国民营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 。 另外 , 大家确实对国际市场有一种非常乐观的预期 , 所以投入都非常大 。
第二 , 外资企业参与 。 中国入世带来的制度稳定性预期 , 使得大家都觉得中国未来是一个市场化的开放国家 , 投资积极性上涨 。 入世前外资企业也可以参与进出口贸易 , 但是有限制 , 入世后取消了一些投资限制措施 。 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开始快速增长 , 基本是直线上升 , 到2007年左右达到顶点 , 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份额中的占比近60% , 后来就开始下降 。
第一财经:入世前后 , 外资企业在中国是什么发展模式?
屠新泉:入世前 , 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已开始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 , 但当时大部分外资企业还是把中国定位为出口加工基地 。
入世后对国内一些产业冲击小 , 也与此有关 。 拿汽车产业来说 , 关税下降很快 , 按理说汽车进口会大规模增加 , 冲击国内汽车生产企业 。 但当时 , 国内已经有了一些汽车合资企业 , 比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东风汽车等 。
我个人认为 , 外资汽车企业来中国需要面对两种商业模式的选择 , 一是到中国投资 , 二是在其他国家生产 , 再直接向中国出口 。 虽然25%的关税相对来说已经很低 , 但对外国的汽车公司来讲 , 到中国投资仍然更有利可图 。
对于许多外资汽车公司来说 , 向中国出口和本地生产销售其实是“自己跟自己打” 。 比如 , 德国大众直接向中国增加出口 , 可能会冲击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 那从他们的角度来说 , 为什么要跟自己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竞争呢?
所以 , 跨国汽车公司在商业模式上认为在中国投资更有利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这些车主要是在中国销售 , 因此相应零部件和维修的配套设施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些实体 。 从后来的现象来看 , 大量外国汽车公司都到中国来投资 , 包括一开始坚决不来中国投资的日本汽车公司也在中国入世后进入了中国 。 美国的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都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投资 。
对于跨国技术公司来讲 ,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 到底是通过投资形式来占领 , 还是通过销售出口的形式来占领 , 最后他们大都选择了投资模式 。 从结果来看 , 汽车进口额增长也很快 , 但跟在当地投资和销售来比就微不足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