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二 )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聪明的中国人还有另一个方法,把熬制好的蔗浆倒进竹甑 [zèng],在室温下让它风干、结晶,这样得到的糖一捏就碎,却不会变质,很接近如今的砂糖。
今天看着古老而简单的制糖方法,在唐朝却要专门派留学生去国外学,这个国家就是印度。最早派人去国外学习制糖技术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接见印度使团,使者向太宗献上石蜜。唐太宗在尝了一口后瞬间呆住了!
大家还记得《白鹿原》里黑娃第一次吃到冰糖时被吓得大哭的情景吧?想来太宗也就差没哭出来了。
太宗强忍眼泪,下决心要把石蜜制作方法学回来。于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唐,向印度派出了“遣糖使”,“遣糖使”们不负众望,制成的石蜜竟然比印度的还要好。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关于此事,《新唐书》上这样记载的:“唐太宗遣使至摩揭陀国,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不过石蜜也是不太方便用,太宗一堂堂国君,总不能拿着糖饼啃吧?
“遣糖使”干脆直接到印度请来了十个专家,专门为太宗做砂糖。这样,砂糖又成功地在大唐降生了。
唐朝当时有个邹和尚,不知从哪里学到了制糖的方法,他先把蔗浆倒进缸里,再插上竹枝,冬天的低温让糖浆很快结晶,样子很像霜,和尚就叫它“糖霜”,大块的像冰块,就叫“冰糖”。
冰糖的制作方法很快流行起来,吃冰糖在长安等大都市也成为一种风尚,当时管这种时尚吃法叫“碎玲珑于于牙齿”。好吃的中国人吃出了文艺,吃出了画风。我们甚至会由此产生一种错觉:“唐朝”这个叫法是不是与糖有关?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糖业在唐朝得以发展,可唐朝的糖还不够白。所幸,宋朝人有钱也有闲,在吃方面比唐朝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糖在宋朝已经从单纯的辅食堂而皇之地走了餐桌,桃酥、糖糕、月饼、麻团等等,无一不加糖,人们可以在看不到糖的情况下,享受它带来的幸福与甜蜜。
看不到是不假,想让它再白一点,真没有办法了吗?
惊喜总是来得让人措手不及。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明嘉靖年间,一家制糖作坊的房顶漏了雨,工匠们意外地发现,屋顶淋下的泥水竟然把糖浆泡白了——看着浑浊的黄泥水竟然还有这神奇的效用!
从此,中国人吃上了真正的白砂糖,这也乐坏了糕点师傅们:北京出了浅颜色的萨其马,江苏出了透明的苏氏软糖......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如今,糖在生活中已然不可或缺,爱美人士又唯恐避之不及,如果唐太宗知道糖在1000多年后沦落至此,他可能真的要泪流满面了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