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人类在还是类人猿时就喜欢上了甜食,因为甜食好吃,还能快速补充体力。那时甜食的主要来源是果实和蜂蜜,白糖与巧克力自然是没有的。
相对果实而言,蜂蜜肯定更受欢迎。因为果实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蜂蜜则不一样,它永远香甜可口,那味道,就是甜!从不会让人有不愉快的回忆——除了被蜜蜂蜇到。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不过,贪吃就不能怕疼,所谓先苦后甜,应该是祖先们在偷蜂蜜时最真实的感受。
还不能怕高。无论蜂巢在山崖边还是在高树上,想吃的话就要不怕危险地爬上去。
自然,要爬高,就不能怕死,这个不用解释。
人类毕竟是聪明的,为了获得更多更稳定的甜食,人们开始养蜜蜂、种果树。达官显贵们对甜食有更多需求,积极性也最高,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栽培各种果树。仅诗经里面,就曾提到过19种果实。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作为稀有资源,果树一度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普通百姓见都见不到,除非遇到特殊情况。《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里有这样的记载:“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如果不是遇到饥年,被达官显贵们圈起来的蔬果是永远不会让普通百姓见到的,我们甚至能想象得到那些贵人们把水果发给百姓时咬牙切齿的神情。
养殖蜜蜂则比培植果树难得多,早在3000年前的甲骨文里就提到过“蜜”,而家养蜜蜂却在1300年之后。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养蜜蜂为什么难?因为它会飞呀,蜜蜂肯定没有狗狗听话,不听话不说,它还会蜇疼你。
但聪明人总是有的,南宋有个叫罗愿的人摸到了养蜜蜂的窍门,他发现只要控制了蜂王,就可以控制整个蜂群。
自此,人们开始懂得控制蜂群,有了批量生产蜂蜜的能力,秦岭地区、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等地都成为蜂蜜主产地,蜂蜜的提炼技术也有大幅提高,长安的蜂蜜甚至已经“白如凝酥”,够诱人吧?
养殖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了:怎样才能让果实和蜂蜜更容易储存?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他们开始寻找不容易坏的糖——先民们为了能吃上口甜食,真是绞尽脑汁!
人们意外地发现,发芽后的谷子用水煮着吃,其汤汁也有甜味。于是,他们有意让谷子发芽,煮熟后沥出汤汁,再把汤汁进行熬煮,从此,饴诞生了!
当时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大、小麦,因此,这种糖也被称为麦芽糖,是北方最主要的糖类,山东的高粱饴正是这种制糖法的主要代表。

为了能吃上糖,中国人绞尽脑汁,唐太宗甚至派人到“西天取经”

文章插图

寻找甜食的过程中,人们自然不会放过甘蔗。
国产甘蔗最早只生长在岭南地区,当人们发现这种竹子一样的植物竟然能流出甜甜的汁液时,就又开始寻找把蔗糖保存起来的方法。他们仿照麦芽糖的做法来熬制蔗浆,这样熬制后的成品当时叫作“蔗饧(xíng)”,能保存多长时间不知道,但为了吃,中国人自此走上了制作白糖的不归路。
制糖技术在唐代上升到一个新境界,一是甘蔗种植面积扩大,有了充足的制糖原料;二是制糖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把牛奶加入熬好的蔗浆里可以让糖变得更白,再加入米粉可以让它变得坚硬,这样制作出来的成品,当时叫石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