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称奥密克戎逃逸85%以上已知中和抗体,多数抗体药无效

研究人员在分析了247种病毒刺突蛋白RBD区中和抗体的表位分布和逃逸情况后 , 发现至少超过85%的新冠中和抗体被“奥密克戎”逃逸 。
随着新冠新变异株“奥密克戎”的出现 , 中和抗体药物是否能有效应对变异株引起全球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预印版网站BioRxiv最新发表的一项数据 , 在分析了247种病毒刺突蛋白RBD(受体结合区)中和抗体的表位分布和逃逸情况后 , 发现至少超过85%的新冠中和抗体被“奥密克戎”逃逸 , 并且目前已经紧急使用的大多数中和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株失效 。
北大研究称奥密克戎逃逸85%以上已知中和抗体,多数抗体药无效
文章图片

这也是国内发表的首份针对“奥密克戎”逃逸新冠中和抗体的研究数据 。 本周 , 我国批准了首个新冠抗体药物——腾盛华创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 。
由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谢晓亮团队领导的这项研究 , 使用了高通量酵母突变筛选法 , 研究鉴定了247种抗RBD中和抗体的突变逃逸图谱 。 这247个中和抗体都是从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身上发现的 。
研究者称 , “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RBD区域出现了多达15个突变 , 比之前RBD区域突变最多的南非株增加了12个 。 这些突变会影响不同表位组的中和抗体 , 而不同抗体药物的靶点有很大区别 , 因此这些抗体药物受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
这247种中和抗体根据逃逸图谱 , 可被分为A~F共6个表位组 。 研究发现A~D组的中和抗体表位与ACE2受体结合序列重合 , 在很大程度上会因“奥密克戎”的六个单点突变(K417N、N440K、G446S、E484A、Q493K或G496S)而逃逸 , E组和F组的影响较小 , 但仍然有一部分中和抗体会被另外三个单点突变(G339D、S371L或S375F)逃逸 。 重要的是 , 能够不被上述单点突变逃逸的抗体 , 也会因为多个突变的组合导致失效 。
研究以半抑制率IC50值作为参照 , 分析了9个中和抗体药物对新冠流行变异株(假病毒)的中和效果 。 结果显示 , 礼来公司的两个中和抗体(LY-CoV555、LY-CoV016)、再生元公司的两个中和抗体(REGN10933、REGN10987)以及阿斯利康的中和抗体(AZD1061)对“奥密克戎”的中和IC50值都超过了10ng/μl , 说明完全无效;阿斯利康的另一个中和抗体(8895)和腾盛博药的一个中和抗体(BRII-196)的IC50值分别为6.86ng/μl和7.258μl , 也已失效 。
由于腾盛博药的另一个被批准紧急使用的中和抗体BRII-198没有公布结构和序列 , 因此未能纳入上述研究 。 不过根据其发现者张林琦教授发布的研究数据 , BRII-198针对新冠原始病毒株的中和活性IC50值要比BRII-196弱12-15倍 。
【北大研究称奥密克戎逃逸85%以上已知中和抗体,多数抗体药无效】在纳入研究的9个中和抗体中 , 能有效中和“奥密克戎”的两个中和抗体分别是Vir公司的中和抗体(VIR-7831)以及丹序生物的中和抗体(DXP-604) , IC50值都分别为0.181ng/μl和0.287ng/μl 。 但上述抗体对于目前仍占全球主导地位的新冠流行株“德尔塔”仍然大部分有效 。
研究人员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中和抗体药物价格高昂 , 如果无法产生足够的有效性 , 那么就会失去经济效应 。 ”
腾盛华创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在该公司的中和抗体获得批准后表示 , 安巴韦单抗(BRII-196)的结合部位是高度保守的区域 , 不容易产生突变 。 另外一个抗体罗米司韦单抗(BRII-198)与安巴韦单抗表位不重叠 , 两种单抗结合 , 除了能阻止病毒刺突蛋白与人体的ACE2受体结合 , 还能阻止刺突蛋白与受体结合后的细胞膜融合 , 最大可能地避免了突变对中和抗体的逃逸 。 但他同时称 , 目前全球有4个实验室正在进行奥密克戎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影响的实验 , 预计两周左右能看到结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