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是投资大陷阱,面临断崖式下跌,千万不能跟风买( 二 )

学校骗开发商 , 开发商骗业主 , 但业主能骗自己孩子吗?

3.硬核不硬 。 指望进个好学校 , 就能接受优于常人的良好教育 ,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这个逻辑也有很大的问题 。 你认为的好学校 , 可能已经落伍时代了 。 “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 这个边界的划定 , 本来就掌握在更强大的阶层手中 。 你拼的是娃 , 可是 , 娃们在出生之前就开始拼父母了 。 在一篇刷屏的帖子中 , 有两句话是这么说的:

“当海淀父母还在为了再清北奋斗而自觉很苦逼的时候 , 顺义的妈妈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 , 如何避开和印度国高智商娃们的直接竞争 , 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藤校国际生少得可怜的名额中 , 弯道超车获得显性优势 。 ”

刚发现手上的货币在贬值 , 拼了老命买了个“学区房” , 但等到孩子拿到光鲜的文凭出来 , 发现文凭会比货币贬值得更厉害 。 在目前的社会竞争格局中 , 文凭的竞争依然退居次要地位 。 真正有实力的富人阶层 , 发现了“学区房”隐藏着更大的“陷阱”:由于激励机制不对 , 教学质量持续下滑将成为必然 。

在“学区房”制度下 , 房东是唯一的受益者 , 因房产升值纷纷发了大财 。 而辛勤付出的老师 , 吃不到肉、也喝不到汤 , 还背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德枷锁 。 “学区房”里的学校可能是阶段性的好学校 , 但老师却未必一直是好老师 。 因为买房者没有支付额外的报酬给教师 , 这也是国立名校和私立最大的区别 。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 , 学校留不住名师 , 学校也没有更多的动力 , 来维持教学质量 。

学区房里的重点 , 不断地扩招 , 招收更多的学生冲淡质量 , 而师资却流失 。 免费公立无好事 , 一旦一个学校被圈入了学区房 , 则必定意味着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恶化、走后门的泛滥 。 有人说 , 大家都买学区房了 , 大势所趋 , 我也得跟着买啊 。 从众从来就是投资大忌 。 群体社会心理学的名著《乌合之众》 , 有一句经典观点:

人一到群体中 , 智商就严重降低 , 为了获得认同 , 个体愿意抛弃是非 , 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受安全的归属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