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文学的作用 幼儿文学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追思】
“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追忆百岁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刘江伟
他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深受几代读者喜爱;他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在他的译笔下,中国小朋友结识了瑞典的小飞人卡尔松和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的匹诺曹和洋葱头,英国的沙仙、女巫和彼得·潘……他说:“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
9月22日晨,著名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在沪辞世,享年100岁 。
“我叫任溶溶,其实我不叫任溶溶 。我家倒真有个任溶溶,那是我女儿 。”任溶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道出自己名字的秘密——这是他跟女儿“借”来的 。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之初,经常需要用到笔名,那时恰逢女儿出生,喜不自禁的任溶溶索性将女儿的名字拿来用,从此,任溶溶成为他和女儿共有的名字 。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1923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4岁时随家迁居广州,17岁时重回上海 。1940年,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后因病返沪休养 。1942年,他发表第一部翻译作品 。1945年,他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次年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翻译作品《黏土做的炸肉片》,从此走上了儿童文学翻译之路 。
“我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我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决定要搞儿童文学……但是一干上,就太喜欢儿童文学了 。我现在觉得我似乎是天生就应该做儿童文学的,因为我的性格适合做儿童文学工作 。”任溶溶曾这样解释他与儿童文学的情缘 。
任溶溶精通英、俄、意、日四种语言,80年来翻译了数百种世界文学经典 。他的译作滋养了几代中国儿童的精神,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 。他曾两度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年度翻译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今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任溶溶译文集》,这是任溶溶译著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和出版 。今年5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也推出了《任溶溶文集》,全面展示了他在童话、小说、故事、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上的创作成就 。
任溶溶曾说:“我翻译许多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读到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和世界小朋友一道得到快乐,享受好的艺术作品 。”
在他看来,没有一颗童心,没有对孩子们真诚的爱,是写不出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 。要有“儿童本位”思想,使用尽量清浅、好读的语言,教训意味不能过重,应该“不能只写要儿童做什么,同时也要写儿童们要做什么,这才是全面的儿童文学” 。
任溶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品之一——《没头脑和不高兴》只花了半个小时创作 。1956年1月,《少年文艺》编辑向任溶溶约稿 。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铺开稿纸,奋笔疾书 。他曾回忆:“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 。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 。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
有朋友问他,你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小文章?任溶溶回答:“我写文章只是聊天而已 。”“只要活着就聊啊聊,写啊写,不会有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时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