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一层带有一个超大花园 , 就像其他城市的顶层露台一样 , 这份只在山城才能享受到的“优越” , 被大大地利用起来 。
每次露营 , 丈夫总会体贴地准备好食物花园里用石材铺了三段步道 , 种了一些芦苇 , 留了三块小菜地 。 周宁一家曾种了不少易养植的蔬菜 , 疫情期间 , 每天都能现摘先做 , 这是市中心享受不到的幸福 。 因为外部的自然风景已经足够优美 , 所以花园尽可能做得简洁 , 地面平整、光滑 。 可以随时搭帐篷、支起烧烤炉 , 甚至吃火锅 , 即使天天宅在家里 , 也能每天露营 。
疫情期间 , 周宁每天观察、研究食材
朋友们听说周宁终于装修了10年前买的别墅 , 都兴奋地过来参观 。 但踏进家门 , 每个人都大呼吃惊 , 脱口而出的问题几乎都是同一个:“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装修?”令大家不解的正是一种既特殊又再普通不过的材质:灰泥 。 灰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 , 不易变形 , 自然质朴 。 周宁觉得“它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 ”
重庆有两种传统民居 , 一是半栏杆式建筑 , 即游客们熟知的“吊脚楼” , 例如洪崖洞的仿古建群;二是更普遍常见的“土坯房” 。
相比吊脚楼 , 土胚房更让许多老重庆人觉得亲切 , 灰泥的质感也勾起了周宁对于家乡的独家回忆 。
选用灰泥可以节省50%以上的材料费 , 但调色和涂刷却需要考验创意和技巧 。 文超先用了杏黄色的灰泥 , 干燥后 , 又涂刷了第二层含水量更多的咖啡色灰泥 , 然后用干净的纱布在表面反复揉搓、擦拭 , 形成一种染色的效果 。 “这是一种比较笨的涂刷方式 , 但可以调出精确的颜色 , 其中包含了很多手工 , 也更给人温暖、复古的感觉 。 ”
楼梯是整个空间的视觉核心 , 内部为砖结构 , 外层也用灰泥涂抹的方式 , 做成了弧形 , 如同一条纽带把三层楼面串联在一起 。
顶部本来是一个坡顶 , 视觉上很有压迫感 , 与楼梯的曲线也很不搭 , 所以也用同色灰泥改成了穹顶 。 改完之后 , 大家发现整个楼梯像一个“海螺” , 让这栋建筑更具有“原生态”的趣味 。
最开始 , 朋友们会质疑“不用大理石装修会不会显得很穷” , 但很快喜欢上了周宁的新家 , 觉得身处其中 , 特别轻松、安静 。 这份宁静的私密感 , 是现在许多重庆人特别想要追求的东西 。 当家乡越来越网红 , 它的“魔幻”对外地游客来说是有“爽感”的视觉 , 但在本地人的内心深处 , 却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失落与不安 。
餐厅挂着周宁最喜欢的油画《铜元局的雨》 , 代表她心里的老重庆
装修前 , 周宁夫妇俩除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 也非常认真地问过儿子的意见:是否愿意离开市区 , 和父母一起住到南山?得到他肯定的答复后 , 设计才正式启动 。 周宁这样形容一家人的性格 , “典型的重庆人 , 简单、不加掩饰 , 喜欢和讨厌都直接出来 。 ”整个家有很多开放性空间 , 例如周宁的健身房、书房 , 先生泡茶的地方 , 儿子也可以在客厅做作业、玩游戏 。 但同时 , 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也被清晰地划分开 。
儿子的房间
周宁的孩子今年初三了 , 她细心地考虑到“青春期的男孩子特别注重个性和隐私” , 所以儿子的房间有独立的衣帽间、卫生间和阳台 。
杏咖色的灰泥墙上 , 还特别刷了一层“克莱因蓝” , 是一种理性又激发想象力的色彩 。
周宁夫妇房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