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 市场上大部分玩家的技术能力都局限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 , 而只有在每个环节做到面面俱到 , 不留死角 , 才能实现全局最优化 , 联想正是少有的全生态数智化服务供应商之一 。
在技术投入上 , 联想不吝重金 , 2021财年研发费用为14.54亿美元 , 相比于2010财年增长了5.8倍 , 2022财年上半年 , 研发费用增长57.3% , 连续两个季度超过40% , “未来三年研发费用翻倍”的承诺 , 或可能提前实现 。
而技术优势 , 可以长期释放为产业优势 , 带来持续性的业绩增长 , 也是3S转型的硬核支撑 。 比如 , 本次被《南方周末》点赞的智慧服务云平台 , 正是联想整合内外部资源而创新打造的国内首个全流程、全环节、全生态数字化服务平台 , 它以具备端到端服务全过程管理、线上线下交付资源无缝对接等五大特性的服务 , 应用于IT服务场景和产品售后服务场景;上半财年 , 在大客户领域平台服务量翻了65倍 。
看似二元的业务结构 , 其实服务的是一元化的数智化大市场 , 秉持的也是一以贯之的底层逻辑——与周期同行 , 与时代共振 , 而且要提前领先几个身位 , 在客户、市场彻底转向之前 , 提前谋局布篇 , 安营扎寨 。
穿越周期的黄金法则 当新周期到来 , 大量没有随之律动的企业“换挡降速”甚至改换赛道以求生存;只有少数与周期同频共振的公司 , 才能以新周期为跳板 , 撬动更大的增量 , 更快的增长 。
各行各业 , 穿越周期各有洞天 , 但与此同时 , 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 , 也存在共性法则 。 复盘联想中国的经验 , 不难窥探出一些方法论 。
其一 , 打造底层求变图新的惯性基因 , 实时刷新认知 。 所谓谋定而后动 , 唯有认知上不偏向 , 战略上才能不偏航 。
【联想“踏浪”】在周期变迁中 , 因为认知错误而黯然离场的案例比比皆是 。 比如诺基亚 , 作为多年手机霸主 , 存量优势首屈一指 , 甚至早在2002年 , 就造出了第一款基于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 , 但最终却错失了整个智能手机时代 , 就在于认知错误导致的战略偏航 。
而联想之所以能在数智化浪潮中提前卡位 , 是因为联想本身就是数智化的排头兵 。 也是基于自身转型经验的内生外化 , 才敲定了3S转型的大方向 。
其实 , 回望联想历史上数次成功转向 , 无不基于对周期红利的精准把握:信息时代 , 联想通过设计、生产国产电脑 , 铺设了中国信息化普及的桥梁;数字化时代 , 联想通过发力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 , 打造了社会数字化的底座;如今 , 联想的数智化转型刚至中局 。
马克思曾说过 , 历史不会重复 , 但是会押韵 。 回望联想 , 能次次精准把脉周期的韵脚——其实是在于联想始终主动图新求变 , 当这种意识沉淀为惯性和基因 , 就能实现对周期律动的敏锐感知 , 以及对周期红利的精准捕捉 。
这种先进认知又转化为先发优势 , 通过涟漪效应持续扩大优势 , 加固优势 , 最终形成强者恒强的正循环惯性 。
其二 , 战略转向坚决 , 战术节奏要稳 , 步步为营 , 连续创新 , 而非推到重来 。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把创新分为连续性创业和破坏性创新 。 但总体而言 , 前者更适合巨头企业——大象可以跳舞 , 但大象最好不要摔跤 , 因为大企业的试错成本很高 , 类似于高速路上换引擎 , 安全和创新缺一不可 。
以联想为例 , 其内生外化的“擎天Optimus” , 就分为三步落地 , 循序渐进 , 小步快破 , 先独善其身 , 而后达济行业 , 最终普惠社会 , 而非一步登天一蹴而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