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短视频传播非遗不能止步于“猎奇”和“带货”

今年“双十一”期间 , 京东携手B站制作短片《整活》 , 聚焦皮影戏、木雕和京绣唐卡 , 试图通过非遗项目与科技产品的结合 , 来拉动非遗类文化消费:投影仪为皮影戏提供了新的展演空间 , 木雕融入机械键盘生成了“桌面美学” , 唐卡在虚拟现实设备中获得了数字化的存储和转换 。 用视频短片为非遗“带货” , 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
当下 , 短视频媒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正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 例如 , 据快手方面透露 , 平台旗下非遗内容相关创作者已超过1500万人;而根据抖音官方发布数据 , 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抖音的覆盖率达到了97.94% 。 这些不同平台通过让大众重新“看见”非遗 , 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活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
首先 , 这种“看见”为古老的非遗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 , 助其重回大众视野中心 。 许多非遗项目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拓展 , 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 与日常生活产生新的关联 , 从而为自身的延续争取到广阔的社会基础 。 例如 , 由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和2018级京剧表演专业学生组成的“上戏416女团” , 尝试用京剧唱腔来演绎各种戏腔“古风”音乐 , 以此增强传统戏曲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 在网络上引起热烈反响 。 该组合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探窗》 , 在各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已超过5000万次 。
其次 , 这种“看见”适应了互联网用户的文化审美需求 , 通过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艺术重构 , 开辟了非遗传播推广的多元化新途径 。 例如 , B站的一些短视频节目 , 就鲜活直观地演示了点翠、缂丝等传统技艺 。 UP主“雁鸿Aimee”在一个关于如何制作翟冠的视频中 , 不仅详细记录了制作工艺流程 , 还配以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和颇具视觉美感的成品呈现 。 相较而言 , 抖音、快手等更偏重短视频 , 而B站的视频节目则长、短兼备 , 有的节目可长达20分钟以上 。 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视频节目 , 相应生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丰富灵活的对话关系:较长的视频暂时搁置了现代生活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 , 构筑了从容、绵延的美学特征 , 以此再现非遗项目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和灵性;而典型的短视频则迎合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样态 , 选取非遗中最精彩的部分 , 通过创造、放大视听上的冲击力 , 满足用户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 。
此外 , 在当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 , 这种“看见”还为部分非遗项目的生存延续、创作成果转化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许多短视频平台都已开发出线上购物等功能 , 用户能通过“橱窗” , 直接实现由“看”到“买”的无缝衔接 。 据抖音数据显示 , 不少非遗老字号已借助抖音打开新市场 , 有10名非遗传承人借助抖音电商实现了年入百万 ,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在这一类具有“带货”性质的非遗类视频节目中 , 有一部分曾因创意不足、商业诉求过于明显等缺点引发争议 , 还有一些甚至招来了借非遗之名“蹭热点”“玩噱头”的质疑 , 这是应当予以重视和警惕的 。 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 我们不能因为短视频掀起的“狂欢热潮”而沉浸其中、止步于此 , 对此产生深度依赖 。 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媒介渠道传播非遗是有必要的 , 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猎奇”和“带货”的层面 , 更不能在活化过程中偏离了“守正创新”这一根本原则 。 同时 , 如何对短视频平台上涉及非遗类的节目进一步加以规范化、专业化的鉴别和管理 , 避免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失真或者误导 , 这一点很值得认真思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