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王绶琯在工作中 。
“先生始终以国家发展为己任 , 不仅在天文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 还为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拼尽全力 ,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 ”回想起不久前代表恩师王绶琯先生出席“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的情景 ,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动情地说 。
天上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 , 名叫“王绶琯星” , 标注着王绶琯在天文领域的杰出贡献 。 1952年 , 正在伦敦大学天文台工作的王绶琯收到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邀请后 , 立即决定回国开创新中国的天文学事业 。
经过艰苦努力 , 王绶琯和同事们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 , 为中国授时以及天体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 自此 , “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
王绶琯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 , 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等多种重要观测设备 , 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 。 2008年 ,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在河北兴隆建成 , 这是王绶琯和几代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 借助于此 , 人们对宇宙天体光谱的获取效率比以往提高几千倍 , 使得我国在银河系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
除了前沿科学研究 , 王绶琯还经常在中学、科技馆、天文馆讲演座谈 , 编著了大量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读物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王绶琯曾经同一些高三学生谈论大学志愿 , 这些中学生都不打算未来从事科学研究 。 王绶琯陷入沉思:“中国还有多少青少年愿意在科海遨游?”
1997年 , 王绶琯致信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部长周琳 , 称他在科普活动中接触过的许多优秀学生 , 后来无声无息了 。 “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 , 反躬自问 , 是否也有失职之处?应该有一个组织 , 给他们领路 。 ”
1999年 , 由王绶琯倡议 , 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礼等61位著名科学家(其中院士45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5人)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 。 俱乐部组织学有余力、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 , 利用课余和假期“走近科学” , 求师交友 , 然后“走进科学” , 到国家一流实验室体验科学家团队的科研活动 , 开启了科技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探索实践 。
俱乐部成立之初 , 王绶琯四处沟通合作细节 。 “不能把俱乐部的活动当成考试竞赛的‘敲门砖’ 。 ”从俱乐部成立时起 , 王绶琯就坚决反对掺杂任何应试教育、应赛教育的思想和做法 。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 , 其中有2%—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 , 那么经年累月 , 效果还是可观的 。 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 , 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 。 ”王绶琯说 。
经过22年发展 , 俱乐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发展到31所 。 先后有721位导师和5万多名中学生参加俱乐部的科研活动 , 其中3100多名中学生走进278个科研团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 进行平均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 。 一批俱乐部早期会员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 一些学生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
在二十多年中 , 王绶琯为俱乐部的发展四处奔波 。 为解决俱乐部的经费问题 , 他捐出了全部稿费 , 并自费购买大量书籍捐给甘肃、青海等偏远地区的学校 。 及至身体虚弱无法行走 , 他让女儿推着轮椅参加俱乐部活动 。 即便躺在病榻上 , 自称“眼睛、耳朵都开始罢工” , 这位被孩子们称为“科学启明星”的老人仍在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中国要强盛 , 科技必须自立自强 。 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 , 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