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师讲风水 天衡老师风水( 二 )


因为不易,老师的叮嘱特别让我难忘,让我珍惜,也让我更努力地去践行 。
“粗心大意,该打屁股”
1981年天衡老师着手编选《历代印学论文选》,对于新时期渐起于青萍之末的印学研究风气来说,这是一项具有文献资料奠基意义的工作 。他独自奔走于各家图书馆和藏书家,借读、摘抄明清印着、印谱序跋的论印文献 。那时不像后来那样的条件,可以复印、拍照、扫描、打印,全得依靠手抄,标点后再一次誊清 。而大部分古籍都只有一次现场借阅的机会 。因此,摘录工作必须十分细致 。那一年多时间里,天衡老师差不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这上面

常老师讲风水 天衡老师风水

文章插图

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封面)
去西泠印社摘录所藏谱籍资料时,韩老师让我也去帮忙抄写 。征得公司领导同意,买了车票到杭州找到朝阳旅社,和韩老师一起住了一个多星期 。我们早上六点半起床,在湖滨吃碗面,然后就在编辑部工作,直到晚上十一点半以后才歇手 。中间就是下楼吃两顿面的功夫,有时就是啃馒头 。很紧张,也很刺激,我边摘抄,一边也作点摘记,一下子过眼几百部印谱,可说是小民暴富 。虽然只是做一部分誊抄校对之类的辅助工作,但一年多时间里读到那几十万明清以来的论印文字,对我来说是受益极大的一次理论积累 。
有件事让我一生难忘 。在后来抄录的周亮工《印人传》部分篇章中,韩老师发现漏了一行 。我去取回誉稿,上面批了一句话:“粗心大意,该打屁股 。做学问须细心 。”坦率说,经历过几年职业文字工作的训练,平时我还不算是马虎的人,但还是犯了粗心 。与韩老师几年的接触中,感受到他无论于艺术创作、著书立论、鉴赏品评,还是行事处世上,都表现出细致严谨、多思敏求的风格,相形之下,内心更是羞愧不已 。
后来长期从事的文物鉴定和学术研究工作中,这句“该打屁股”是时时在我耳边的警言 。
“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印人”
1975年回到上海后,我,童辰翊,后来又加入了朱旭东,几位师兄弟隔段时间相约去天衡老师龙江路的小楼 。约定的时间是周三晚上六点 。那一天,韩老师腾出时间来,结合评点我们的习作讲一些学印的要领 。这是我们的“开心时刻”,每次,都不舍得离去 。
“多读印谱”,“学古人,不要学我”,“多思”,“创作要讲对立统一”是他常强调的话 。那几年中,韩老师指导我们创作过鲁迅笔名、孙中山笔名、刘少奇笔名的篆刻 。三人都十分投入,又常常另外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有时争论的也十分激烈 。
常老师讲风水 天衡老师风水

文章插图

孙慰祖
天衡老师几次叮嘱我们“多读点书” 。我记得那一年他从“五·七干校”回来,告诉我一个月里读了好几本书,刻了几十方印 。他对时间的“吝啬”,让当时的我感到有点惊奇 。1985年我在一次“文史知识竞赛”中获了一等奖,韩老师知道后十分高兴,去他书房时拿出特地为我写好的对联,说是给我“加上一份奖品” 。
韩老师发现我比较喜欢文学和历史,有一次在他书房里突然对我说:“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印人” 。说这话时他语调很轻,但我听了,觉得份量很重 。韩老师的垂范,尤其让我们感到了深沉的压力 。这几十年来,读书和习艺成为我生活中两个最看重的板块,努力拓开自已的视野,也慢慢领悟到读书不仅仅是求知,不仅仅是艺术实践中的思想指引,更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学徒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