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远未成熟 慢赛道跑不出“快手”( 二 )


圆心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运营经验是制约当下互联网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此外 , 无论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医院的平台 , 医保覆盖比例较低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 不过 , 未来医保覆盖比例会逐步提升 , 这肯定是发展方向 。
“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 , 现在绝对属于初期 , 整个行业还非常年轻 。 ”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认为 ,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 , 无论是互联网医院的数量、用户规模 , 还是问诊量、市场规模都在快速增长 。 但正因为整个行业比较年轻 , 许多互联网医院都面临着品牌认知度低、运营团队缺失、患者习惯尚未养成等问题 。
“卖药”模式或将长期占据主流
当下的医疗市场仍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主 , 互联网医疗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现状 , 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仍是盈利模式 。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变现路径仍然是卖药 。 ”医药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表示 。
数据显示 , 京东健康2021年上半年总收入达136.38亿元 , 其中 , 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创收117.62亿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86.24% 。 阿里健康2022财年中期营收93.6亿元人民币 , 其中 , 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分别创收81.19亿元和10.1亿元 , 分别占总营收的86.76%、10.8% 。
思派健康招股书显示 , 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 , 公司来自药品福利管理(PBM)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0.9%、83.1%、91.9%及92.1% 。 圆心科技招股书显示 , 2018年-2020年 , 公司总收入分别为8.188亿元、23.521亿元、36.294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0% , 其中 , 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形成的收入分别为8.09亿元、23亿元、35亿元 , 占年度总营收的比例均超90% 。
张婷认为 , “药”带来的营收占比突出 , 这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医疗领域 , 线下医院的药品和医疗服务、线下检测等收入的占比也大约在3:3:3 。 “这是中国医疗的特点 , 不是哪一家企业在短期内就能改变的 。 ”
东方高圣常务副总经理瞿镕认为 , 未来随着新市场的培育和新政策的推出 , 互联网医疗企业如果想得到新的盈利来源 , 必须针对支付方如上游药厂、医保、患者、商保等开展针对性业务 。
在瞿镕看来 , 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是一个万亿元级市场 , 整体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 新兴互联网医疗企业依然保有上位的可能 。
院外市场受关注
在处方外流、双通道制度以及慢病管理市场持续增长的背景下 , 互联网医疗企业试图围绕政策红利进行布局 。 其中 , 院外市场成为关注点之一 。
今年8月份 , 京东健康CFO曹冬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 , “药品里面尤其是处方药的增速是更快的 , 比OTC明显要快一些 。 线下药店方面 , 我们自己的院边店数量已经接近三位数 , 公司一直明确强调会持续做线下业态的布局 , 整个医疗健康生态是线上线下融合在一起 , 才能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 院边店肯定会承接很多处方的外流 。 ”
圆心科技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1年8月31日 , 圆心药房共计251家 , 覆盖30个省份的91个城市 。 其中 , 153家药房距离医院300米以内 , 旨在抢占处方外流市场 。
此外 , 慢病管理也成为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业务的重中之重 。
亿欧智库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 , 目前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处方外流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 , 互联网慢病管理在公立医院外的市场潜力巨大 , 预计到2025年 , 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2357亿元 , 渗透率将增长至37%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