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华:科技创新为粮食减损降耗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证明 , 应用科技创新成果 , 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失 , 为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 不久前 , 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 明确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任务 , 更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将节粮减损工作引向深入 。
科技创新降低粮食储运损失
“四合一”新技术成为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仓房标配 。 在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下 , 以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为主的“四合一”新技术有效降低了粮食储备过程中的损失 , 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粮食储备仓房 。
低氧储粮技术保障粮食质量稳定 。 “十五”期间 , 我国开展了二氧化碳储藏技术应用及仓库改造示范 。 “十一五”期间开发推广了更加经济的氮气储粮技术 , 并在国家粮食储备库广泛应用 。 目前二氧化碳储粮技术、氮气储粮技术、氮气和二氧化碳局部处理技术、局部通风技术日臻成熟 , 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粮食储备仓库 。 通过科学管理 , 国有大型粮库能够将储粮周期内粮食综合损耗率降至1%以内 。
新技术成果为粮食运输环节降耗提供支撑 。 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技术、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皮和专用散粮车、液压粮车卸车装置 , 新建火车卸粮接收系统、卸车平台、散粮自动秤、除尘系统、粮食作业罩棚等 , 推广浅圆仓智能进仓布粮装置和机械化出仓装置、“北粮南运”高水分粮食品质监测控制技术 , 有效减少运输环节的粮食损耗 。
技术创新进一步夯实粮食储藏减损基础 。 “十二五”以来 , 粮食科研机构聚焦粮堆温、湿、热变化规律 , 创新应用了横向通风技术、惰性粉气溶胶处置等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 , 在进一步减少粮食损失的同时 , 与高效粮食物流进行技术衔接 。 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技术已应用于控温储粮 , 为粮食安全储藏提供有力保障 。 仓房隔热材料、防护工艺、密封材料 , 以及新型粮仓顶棚设计等 , 为延缓储粮质量劣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 气体传感器、高清摄像设备、专用害虫传感器 , 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
科技创新支撑适度加工减少粮食损耗
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问题 , 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 , 突破绿色加工、适度精炼技术、高附加值制造技术以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 , 助力解决我国粮油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 。
一是大宗米制品适度加工研究 。 主要研发适度加工及制品营养性、关键新技术成套装备、分类评价方法 , 建立适度加工品质评价及在线控制指标、方法体系及技术标准 。 开发全谷物糙米及米制食品的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成套装备 。 创制糙米米粉(线)、营养大米、专用米等加工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成套设备 , 以及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成套新技术装备与新模式 。
二是大宗面制品适度加工研究 。 建立面食适度加工控制体系 , 开发了全麦粉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装备 , 构建全谷物食品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 。 研发半干面条、营养挂面、早餐谷物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和生产设备 , 推进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创新 。
三是大宗油料适度加工研究 。 以大豆、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为主要研究对象 , 系统研究原料精选与稳定化、新型溶剂浸出、酶法生物制油、酶法脱胶脱酸、混合油精炼、工业分子蒸馏精炼、高功能性增值产品绿色制造等精准化、稳态化关键技术与大型智能化装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