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哪三种条件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 。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 。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 。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 。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 , 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 , 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 。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 。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是地形、降雨、地质条件等 。
第一个条件是地形 。泥石流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区 , 由于地形的陡峭 , 山坡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形成 。而且 , 山区的河道通常较窄,水流速度较快,使得泥石流更容易形成和发展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第二个条件是降雨 。大雨是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大雨倾泻在山区时 , 地表的土壤变得松散 , 增加了山坡崩塌和滑坡的风险,将大量的土石流与雨水混合形成流体,形成泥石流 。而且,大雨还会导致河流水位上升,进一步加剧泥石流的形成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第三个条件是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对泥石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地下有大量的岩石裂缝或岩溶洞穴,会导致水分渗透到地下 , 进而减少山体稳定性 , 增加泥石流的风险 。此外,土壤的稳定性和土壤类型也是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因素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第四个条件是人类活动 。人类的开发活动也会增加泥石流的风险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削弱土壤的稳定性,使得山坡更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建设住宅区或工厂 , 也会加大泥石流的危险性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泥石流产生的条件也有地形陡峭、降雨较大、地质条件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条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当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时,泥石流的风险将增加 。了解这些条件可以增加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并在预防和减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泥石流时 , 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少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一、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 。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 。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物堆积的开阔山前平原和河谷阶地地形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 , 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
3、气象水文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 , 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流水密切相关,没有大量的流水,泥石流就不可能形成 。因此,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 。气温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已经长时间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 , 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
4、泥石流的形成与土壤及水的酸、碱度也有很大关系 , 碱性土壤地区(pH>7.0),有充足的岩石风化坡积物,即泥石流的固相物质,若遇山高坡陡的有利地形地貌条件,并有特大暴雨及连续降雨,使汇集在沟谷中的坡积物在水动力和重力作用下,便发生泥石流;在酸性土壤地区(pH<7.0),当松散的酸性固体物质在碱性较大的洪水中产生絮凝,只要配合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 也易形成泥石流 。
二、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泥石流工程治理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 就地论治,因害设防和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泥石流排、拦、固防治技术特殊作用的有效联合 。工程措施可分为治水工程、治土工程、排导工程、拦蓄工程和农田工程 。
2、生物措施。在城区后山流域的水源区,采用封山护林育草,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 。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森林,保护、发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辅以冲沟沟头防护,沟内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水平埝地,打地边埂,修集水沟、排水沟等农业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山地农业工程与泥石流生物防御体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防治区的经济效益(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 。通过有计划、有措施的组织活动,变泥石流防治工作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行长期治理 。
3、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有退耕还林、等高耕作、滑坡体上水田变旱地、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等 。城区后山区域主要是在防治区内现有耕地中,对大量的坡耕地逐步进行改造,即陡坡退耕还林,缓坡地等高耕作 。
4、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措施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开展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在泥石流易发山区划分出危险区与安全区,避开在危险区建设;建立泥石流预警站(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危险地段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建立反应快速、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救灾抢险系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紧急救援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是什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 , 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
2、松散物质来源: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 , 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 , 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 , 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 , 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
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