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简单介绍清明节传统节日风俗: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 。
一、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 。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 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

文章插图
二、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

文章插图
三、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 , 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 。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 , 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 。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

文章插图
四、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 。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 。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简单介绍】五、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 。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

文章插图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
清明节的习俗包括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柳、射柳、折柳赠别、蹴鞠、残花会、斗鸡、拔河、吃鸡蛋、吃发糕、吃青团、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此简单介绍几个:
?1、扫墓
一是清扫墓地 。这是清明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 结合祭拜祖先,先清理扫坟地周围的枯枝杂草 , 尤其是去年生长了一年,墓地多是枯草丛生,高草枯枝比较高,如果不清理,显得墓地非常荒芜 。
二是填土培土 。从去年清明一来 ,坟地经过寒雪冰霜,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等等,坟地破坏比较严重 。这时候,要提前准备一把铁锹 , 给坟头添加新土 整修坟墓 , 让祖先房屋焕然一新 。
三是祭祀祖先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几千年来的老传统,传承着人间孝道 。人们准备好鸡鱼肉菜等祭品,焚烧大量的烧纸、纸质金银财宝等,让祖先不缺钱,应有尽有 。

文章插图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 , 称为”庙祭” 。
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 。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

文章插图
?2、踏青
清明期间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时节 , 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踏青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 。上巳节,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 。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即夏代之前的仍处于母系氏族的男女择偶制度,当时未有婚娶,实行的是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的季节性的群婚制度 。

文章插图
后来发展到对偶婚,进入父系社会又有了婚娶之礼,出现了父系家庭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被寒风禁锢在屋内的青年男女们迎来春天 , 迎来繁忙的耕种、生产生恬,同时也有了择偶相配、生育的需求 。这样人们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农业丰收之后,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时男女互相择偶 , 歌舞欢会 , 然后相配 。
当时,踏青的古俗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迎来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则求偶,要春嬉、欢会、歌舞、放纵 。另外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活动 。
而清明节在发展的过程融合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 , 其中就包括踏青 。

文章插图
?3、插柳
①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
②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
受道教、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 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和佛教的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道士在这一天也会斫伐柳树的东南枝,祭炼成柳簪的习惯 。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 , 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文章插图
③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 。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
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文章插图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 , 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在我国植树节的发展中,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 。故清明节又名“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清明植树还跟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会被杂草覆盖,有时候去祭祖找坟墓都要花费好长时间 。于是就有人在坟头种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这样就会更加显眼了 。
后来就逐渐被人们效仿,也变成了一种习俗 。

文章插图
?5、吃青团
相传是因晋文公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大家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而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正好是这种食品,大家也就纷纷吃起了青团,后来寒食跟清明节连在一起 , 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一项习俗了 。
另外,于清明节吃青团,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清兵为了抓住李秀成的大将——陈太平,于是开始大力搜捕 。当地的农民为了帮助陈太平,于是就用艾草加糯米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团,陈太平吃了青团之后顺利逃回大本营 。
后来 , 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于是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

文章插图
??????以上就是清明节部分习俗的介绍 。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 , 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 。清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
??????今年的清明如果在外不能回家祭祖,记得吃青团 。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清明节的风俗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 。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时候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 是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的传统习俗 。

文章插图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 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

文章插图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

文章插图
4、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 , 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

文章插图
5、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

文章插图
6、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文章插图
7、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 , 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

文章插图
8、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

文章插图
9、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

文章插图
10、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该节日的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祀、踏青、吃青团、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插柳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一、祭祖扫墓 。清明扫墓俗称上坟,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 , 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 , 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

文章插图
二、折柳赠别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清明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柳”与“留”谐音,有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

文章插图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叫做千秋,后来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清明荡秋千的习俗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

文章插图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当时叫“牵钩”“钩强” , 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

文章插图
五、蹴鞠 。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 , 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

文章插图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一直相传至今 。

文章插图
七、吃鸡蛋 。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 , 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 , 一整年身体都会好 , 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

文章插图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 , 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

文章插图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 , 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 。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 , 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

文章插图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 , 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 , 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 , 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
- 海啸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海啸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 煮黄桃罐头酸怎么办,自制的黄桃罐头可以保存多久
- 核是从哪里提炼出来的,核原料是什么东西做成的
- 鸡腿怎么弄才好吃,蒸鸡腿的最简单十种做法窍门
- 农村地下藏酒方法,地窖藏酒的方法
- 三心是哪三心,三心指的是哪三心道家说的
- 酸辣汤的家常做法,酸辣汤的家常做法
- 七星新能源APP是真的,北斗七星科技是骗局是真的
- 什么是耶稣光,让光有了形状的是什么效应
- 关于不屈不挠的句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名人名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