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 中国健身人口渗透率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仍较低 。 对比发达国家来看 , 我国运动健身市场的发展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 在这个背景下 , Keep实现增长的潜力自然也就很大 。
从我们做的事情来说 , 还是在于提供服务的形式有没有继续迭代 , 能够更加接近用户当前健身的痛点 。 过去一两年 , 大家都是更深化地解决问题 , 规模本身不是问题 , 而是要解决更大人群的痛点 。 因为运动是一个人的本能 , 就算没有运动习惯的长辈也会出门走一走、动一动 , 所以运动人群跟生活方式咬合非常紧 。
怎么通过服务让更多用户参与到产品使用中来 , 这才是更大的命题 。
用户一直等着我们用更好的东西吸引他们 。 所以 , 我们现在的看法是 , 当前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到了相当规模的用户 , 未来更多的产品包括达人伙伴 , 可能吸引到更大的用户群体 。
王楠:用户男女比例相对均衡 , 以年轻人为主 。 随着这两年内容逐渐丰富 , 我们在站内发现了一些现象:比如 , 稍微年长的用户在站内开始活跃 , 舞蹈类、太极类内容持续不断有用户反复消费 , 并且会提出更新鲜内容的需求 。
问:除了买Keep的课 , 用户还有其他消费偏好吗?
黄晶晶:我们刚才讲的更多是内容消费 , 除此之外 , 我们自有商品也做得非常好 。
比如 , 跳绳这样的单品也非常火爆 。 它整个体验设计和App是一体的 , 所以拉起来了品类的增长 。
我们用户 , 对器械类消费在持续不断探索 。 另一方面 , 我们的饮食 , 包括硬件、手环等 , 在站内增长也非常不错 , 因为跟用户场景绑得比较紧 。
聊竞争:保持内容独特 , 态度开放
问:现在短视频平台、内容平台也在做线上健身内容 , Keep和这些平台在内容上有哪些本质差异?
王楠:首先 , 相比综合内容平台 , Keep作为一个垂类品牌 , 优势是内容更专业、系统 , 用户人群更精准 。
Keep汇集了全网最优质的跟练课达人 , 且用户跟练时长久 , 会主动产生运动行为;在跟练课程设置上 , 我们让该课程和智能硬件相结合 , 同时打通了达人直播权益 , 这些优势都有别于其他综合内容平台 。
对于达人和粉丝群体来说 , 他们对各平台需求也不同 。 Keep跟其他泛内容平台 , 对达人和用户来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 用户和达人在我们平台的需求 , 其实与在其它平台不一样 。 我们也能看到 , 所有品类的创作者 , 他们很多都是多平台、多栖发展 。 可以说 , 在Keep站内的内容 , 和其他平台一定不一样 , 因为让用户愿意跟练是个硬指标 。 我们也希望通过万人伸展计划 , 把健身达人的生涯拉更长 , 充分实现个人IP价值全面发挥 。
黄晶晶:就用户本身来讲 , 跟我们的口号是一脉相承的 , 我们内容专业、科学、可信赖的点一直是值得坚持的 。 从内容供给市场看 , 很多运动内容并不具有科学性 , 比如非常短的时间瘦下来、节食 , 这都不是正确运动观念的引导 。 我们会不断夯实运动内容本身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
比如 , 达人今天分享的课程跟练频次可能有几百万或者两千万 , 内容生命周期很长 。 有些用户对着一个视频会练几千次 , 相当于这个达人产生了几千次互动 。 所以 , 内容使用行为的差异 , 也会带来平台差异 。
问:其他平台正在布局运动内容 , 重金签约一些独家作者 , 这对于Keep的独家性会不会有影响?会不会让Keep的不可替代性变低?
王楠:首先 , 比较明确的一点是 , Keep用户其实跟那些平台用户有一个非常大区别 , 就是Keep用户男女比例相近 , 以练为主、不是只停留于看 。 即使是达人课程 , 我们也划分了K1-K5的难度定级 , 消耗的卡路里数值 , 每次完练打卡记录 , 真正的健身用户对这些功能和数据有需求 。 这些用户非常有自己的生活态度 , 所以他们在选择自己使用的东西上 , 会基于自己的需求出发 , 跟着Keep达到一定的运动诉求 , 有自己的目标和预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