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或许是看到了扎克伯格和黄仁勋在发布会上高调展示自己“精致可爱”的虚拟形象 , 虚拟人也成为当下大多数企业追逐元宇宙概念的敲门砖 。 于是 , 我们看到了三个丁磊一起敲钟、阿里AYAYI有了自己的工牌、龚俊的数字人成为百度世界大会的主咖……
虽然这些数字人or虚拟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概念 , 但在元宇宙的风口下 , 它们的出现却被企业视作自己布局元宇宙的一个重要动作 , 最起码在宣传层面上有这样的意义 。
但抛开元宇宙的火热与浮躁 , 静下心来观察虚拟人与元宇宙概念的逻辑关系 , 是否值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趋之若骛呢?
为什么是虚拟人?
文章图片
今年9月5日 , 东京残奥会闭幕式上一个粉丝短发女孩的面庞 , 以投影的形式出现在闭幕式的体育场的地面上 。 其实 , 这个数码形象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 她是日本科技公司Aww制作并运营的虚拟人 , 名叫imma 。
登上奥运舞台的imma是日本虚拟人产业的一个代表 , 得益于浓厚的ACGN文化 , 日本的二次元虚拟人物产业链相较于其他国家拥有更好的发展土壤和先机 。 其中 , 最早、最知名的是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双马尾歌姬“初音未来” 。
关于虚拟人的概念非常宽泛 , 广泛的认识是在计算机上模拟出一个类似真人的虚拟形象 。 但对于Virtual Humans这个概念并没有任何限制 , 谁也没有最终解释权 。 所以初音、imma、柳叶熙这类算是虚拟人 , 同时游戏里的NPC、动画形象、动态emjio、codemiko等实时动捕虚拟主播 , 甚至Siri、小爱、小冰这些AI语音助手都可以笼统地称之为虚拟人 。
为什么近一段时间那些追逐元宇宙风口的企业和创业者 , 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放在虚拟人上?或许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相关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可快速生产;虚拟人IP在过去几年已经被证明拥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 包括可行之有效的商业化变现模式 。
与早期虚拟偶像因为没有太多商业化的路径(基本纯靠粉丝用爱发电进行二次创作)不同 , 近几年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 虚拟人领域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清晰 。 目前国内也已经有不少专门制作和运营虚拟偶像的公司 , 从虚拟偶像外形设计到价值观人设设定再到后期详细运营和营销方案 , 这些虚拟偶像公司都能够提供非常完整的服务供应 。
根据量子位此前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显示 , 到2030年 , 我国虚拟人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 目前 , 市场正处于前期培育阶段 , 替代真人服务中的虚拟主播和虚拟IP中的虚拟偶像是当前的市场热点 。
一位虚拟偶像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张磊(化名)对懂懂笔记表示:“卡通偶像和超写实偶像之间的成本差距是巨大的 。 现在比较常见的卡通VTuber(虚拟主播)如果只考虑制作成本 , 一般10几万元就能Cover住了 。 超写实的虚拟偶像因为涉及到动作捕捉、CG渲染等所有成本都是按秒计算的 , 一般每秒的成本在几千块到一万多不等 。 ”
超高的制作成本 , 是我们当下看到的那些靠虚拟人蹭元宇宙热度的公司 , 几乎都没有选择超写实虚拟人的主要原因 。
【别再拿虚拟人讲元宇宙的故事了】另一方面 , 对于那些专门产出的虚拟偶像的公司而言 , 造出一个虚拟偶像并不难 , 难的是如何将这个IP推广出去 。 这就像娱乐圈的明星一样 , 只有出名、出圈了才能接到戏、广告和代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