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龙”三十载——记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二 )


有意思的是 , 同样是这家企业 , 反过头来找到邢继团队 , 想要跟他们合作 , 并且不需要预设条件 。 这次 , 中国团队有了底气 , 告诉他们问题已经解决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在国际上合作应灵活开放 , 但我们坚持中国必须有自主核电技术 , 避免被卡脖子的情况 。 ”邢继说 。
不走捷径
事实上 , 究竟是自主研发还是国外引进 , 从我国核电发展之初就一直存在这样的争论:自主研发 , 所需人力、财力巨大 , 研发周期长 , 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 , 但一旦成功就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实现出口 , 并且能够拉升上下游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国外引进技术 , 很快就能落地 , 可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 不能出口 。
“我们虽然两条腿走路 , 引进、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技术 , 但是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 不要想着有捷径 , 可以拿着别人的东西就去做 。 ”邢继说 , “我们研究的是一个未来的核电产品 , 可能会承担带动国家走出去的责任 ,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系 。 ”
研发设计团队成员张利说 , 十多年来 , “华龙一号”虽然有很多波折 , 甚至一度面临夭折 , 但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行走 , 那就是自主创新 。
2009年 , 邢继成为CP1000型号的总设计师 , 提出“能动加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 。 这就是华龙一号(ACP1000)的雏形 。
所谓“能动” , 就是靠电力来驱动安全系统 , 保障核电站事故后续安全停堆 。 如果在极端情况下 , 核电站断电了 , 这时“非能动”就能派上用场 , 依靠重力、温差和压缩空气等自然力来驱动安全系统 , 通过蒸发、冷凝、对流、自然循环等自然过程来带走热量 , 可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
2011年3月 ,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 。 当时 , 福岛核电站失去全部常用电源 , 在运机组和乏燃料水池的热量没有办法排出去 , 温度越来越高导致堆芯熔化 , 引发“锆—水”反应产生大量氢气并发生氢爆 , 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 。
“我们吸取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 , 带走堆芯的余热是关键 , 为了确保核电站安全 , 不会有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 。 ”邢继说 。
据他介绍 , 华龙一号设计了三套“非能动”事故应对系统 , 即便电厂丧失全部电源的极端情况 , 也可不依赖外部电源 , 维持系统安全运行 , 更好保证安全 。 “能动”与“非能动”两者融合 , 既有“能动”的成熟高效 , 也有“非能动”在丧失电源情况下的独特优势 。
这一自主技术的研发来之不易 。
邢继记得 , 在研发阶段 , “非能动”系统需要在反应堆厂房里布置将近3000立方米的水 , 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难题 。
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 , 谈到激动处 , 不少技术人员都流下了眼泪 , 并发出感叹:搞中国自主的核电技术为何就这么难?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 , 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几乎“连轴转” , 无数次的推算试验后 , 2010年10月中旬终于确定了非能动系统在安全壳内部的布置方案 。
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 。 国际上 , 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普遍采用157组燃料组件 , 而华龙一号大胆采用了177组的燃料组件 , 相比国内在运核电机组 , 发电功率提高5%~10% , 还降低了线功率密度 , 为运行后的反应堆增设了一道安全屏障 。
这也是核电人最骄傲的地方之一:华龙一号反应堆采用的177组堆芯 , 都是“中国芯” 。
创新火苗
谈起邢继 ,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荆春宁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 “如果不是他 , 我可能会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不下来 , 是他让我学到要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