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飞天 逐梦苍穹( 二 )


“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在聂海胜出生后的两年 , 1966年 , 刘伯明出生于黑龙江依安县的一个乡村 。
刘伯明自小聪颖懂事 , 1982年 , 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 为了省下住宿费和伙食费 , 他选择了走读 。 那是一段起伏不平的颠簸山路 。 高中3年 , 刘伯明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 往返20公里 。 出发时迎着晨光 , 返回时披着夜色 , 夏天汗流浃背 , 冬天顶风冒雪 。 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骑车 , 刘伯明经常是摔倒了爬起来 , 爬起来又摔倒 。 这条求学路成了他的训练场 , 磨砺了他顽强的性格 。
1985年3月 , 空军到刘伯明就读的高中招收飞行学员 , 刘伯明成功入选 。 毕业后 , 他被分配到空军某训练基地 , 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 13年后 , 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 与聂海胜一样 , 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
10年等待 , 一朝圆梦 。 2008年9月 , 刘伯明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一起 , 乘坐神舟七号奔向太空 。
在太空中经过十几小时的艰苦准备 , 神舟七号飞行乘组即将迎来激动人心的出舱时刻 , 全国人民都在翘首以盼 。 而此时却发生了意外 。
开启舱门时 , 翟志刚用力拉了几下 , 舱门没有反应 。 此时 , 飞船即将驶出测控区 , 必须尽快打开舱门 。 这时 , 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 。 在刘伯明的协助下 , 翟志刚使用辅助工具终于打开了舱门 。
推开舱门后 , 航天员们的耳机里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报警声 。 轨道舱内的刘伯明和返回舱内的景海鹏第一时间检查了所有设备 , 并且判断此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 , 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 。 事后分析表明 , “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 。
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 , 翟志刚顺利出舱 , 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
又是10多年的训练与等待 , 2019年12月 , 刘伯明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 。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 , 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
“这次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 , 任务更加复杂、艰难 , 挑战和考验也不会缺席 。 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 , 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 ”刘伯明说 。
信心和底气源于刻苦的训练 。 在加压后的训练服里 , 每一次“举手投足”都非常吃力;身着水下训练服模拟失重训练时 , 每次都要坚持几个小时……刘伯明说 , “训练完吃饭时 , 连拿筷子都感到困难 , 困得吃不下饭 , 只想睡觉 。 ”
此次飞行任务中 , 刘伯明执行了两次出舱活动 , 通过天地协同配合 , 圆满完成了相关任务 。 刘伯明表示 , 他更加近距离领略了太空的奇妙 , 第一次出舱活动兴奋和激动多一些 , 第二次更加从容和自信 。
每次回老家 , 刘伯明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大酱 , 睡家里的土炕 。 时间未曾改变他质朴的底色 , 那个从乡村山路上走来的少年 , 脚步早已迈向星辰大海 。
“我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 我的飞天梦想依然继续”
6月16日上午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 聚光灯照在汤洪波身上 , 这个新鲜面孔进入了大众视野 。
汤洪波是谁?当人们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个陌生名字时 , 他已经在飞天路上奔跑了11年 。
1975年 , 汤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乡村 , 从小听着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长大 ,心里早早种下一个英雄梦 。
1995年 , 校园里的一纸招生通告让汤洪波心潮澎湃:空军招收飞行学员 。 体检、考试、政审 , 一路“过关斩将”后 , 汤洪波顺利被录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